✍️ 寫在女兒十個月又二十幾天
那時候的我不懂,只覺得好心疼、好無助。
現在回頭讀著《安全圈教養》,我才知道——
對那時的她來說,溫柔的媽媽彷彿消失了。
在嬰兒的早期(尤其是出生到六個月這段時間),
他們的大腦尚未成熟,還無法把「一個人有好也有壞」這件事整合在一起。
所以在她眼中,溫柔的媽媽是「好的人」,
而生氣的媽媽,則像是完全不同的「壞的人」。
這不是誤解,也不是任性,
而是她小小的心靈,為了自我保護而啟動的本能防衛。
⸻
隨著女兒逐漸成長,來到八個多月的時候,
我發現她開始有了些微的改變。
當我語氣變重、情緒浮躁時,她不再立刻爆哭,
而是眼神閃避,怎麼樣都不願意直視我。
那一刻,我明白了——
她仍然能感知到情緒的變化,
但她也開始在試探,在等待:
「你還是我熟悉的媽媽嗎?你還在嗎?」
只要我願意慢慢調整自己,收起怒氣、用溫柔的語氣重新開口,
她就會慢慢偷偷地看我,然後,重新正視我。
這過程像一場無聲的對話,
她在用她的全身感官,感受我的情緒變化,
而我,也在學習,用更溫柔的方式告訴她:
「無論我快樂、疲憊或偶爾生氣,我一直都在,
我一直是愛你的那個媽媽。」
⸻
在安全圈教養的視角裡,
安全感不是來自於從不生氣、從不失控,
而是來自於**「即使有情緒波動,愛與關係仍然可以修復。」**
每一次情緒後仍願意靠近、每一次修復的擁抱,
都在她心中堆疊成一個堅實的信念:
「媽媽是可以信任的,世界是可以依靠的,
我也是值得被好好愛著的。」
⸻
現在,她快滿十一個月了。
這幾週,我又一次明顯感受到她的成長。
她不再只是因為我情緒波動而逃開或驚嚇,
她開始用一些細膩的方式——靠近我、觀察我,
甚至在我低落或失語時,輕輕地拍拍我、拉著我衣服,像是在說:
「媽媽,我還在,你呢?」
那種眼神不再只是害怕,而是多了一點點等待與信任。
她不是不敏感了,而是開始相信我們之間有一條線——
即使有時拉得很緊很細,也還是連著。
我也開始明白,情緒不是不該有,
而是需要更穩定的出口與回應方式,特別是對她而言。
⸻
她的靠近,是在提醒我:
在我們的關係裡,我依然是那個能讓她放鬆的基地。
即使我偶爾跌倒、爆炸或自責,
只要我願意回來、蹲下來抱她,她就會再度靠近我。
她正在學習世界可不可以被信任,
而我是她最初的世界。
⸻
現在的我,依然還在學習。
學著在情緒起伏中,停下來、調整自己,
學著以溫柔,回應那雙等著我的小眼睛。
也許我無法每次都做得完美,
但我相信,只要我一次次回來抱緊她,
她就會記得:
無論發生什麼事,愛一直都在。
而我,也會在這一路上,
陪著她,陪著自己,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