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天的遇見:10歲男孩與8個月女兒的第一次互動
那天,我帶著八個月大的女兒,在朋友聚會的場合,遇見了一位特別想親近她的10歲男孩。
或許是因為她還小小的、肉呼呼的樣子特別惹人憐愛,男孩一看到她,便露出溫柔的笑容,興奮地問我:「我可以抱抱她嗎?」
當下,我有些緊張。那不是慌張,而是一種說不出的保護本能。我簡單回了一句:「不太好誒。」心裡卻飛快思考著:該怎麼在保護女兒的同時,不讓男孩感覺被拒絕?
他似乎感受到我的猶豫,想了一下,又問:「她會怕陌生人嗎?」
我輕聲回答:「陌生人的時候,可以看看她,跟她說說話。」
男孩點點頭,從座位站起,慢慢靠近我們。那時,女兒正坐在我腿上,專心玩著一個透明水瓶。我抱著她,默默繃緊心神,觀察男孩的動作,準備在必要時接住她的情緒與身體。
男孩蹲下來,輕輕拿起她手中的水瓶,對她說:「握手,水瓶給你。」
女兒困惑地看著他,小手仍緊握瓶身。我提醒他:「妹妹還不能理解這種交換的方式喔。」
他又問:「她喜歡什麼呢?」
我指著一旁的旋轉盤,他拿起來遞給她,但她的眼神仍停留在剛被拿走的水瓶上。
我接回瓶子,輕放回她手中,她才重新抓穩,繼續玩耍。
接著,男孩伸出一根食指,手心朝上,輕聲說:「牽牽。」
我看見她只是盯著那根手指,沒有伸手,也沒有靠近,反而小小地,把另一隻手往懷裡縮了一點。
我靜靜地看著,心裡有些不安,卻在那一刻遲疑了,沒有立刻出聲。
⸻
02|那一瞬間,我沒能及時守護她
回想那個畫面,我心裡升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懊悔。
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重大傷害,而是因為,那是一個機會——
一次,我可以成為女兒的聲音,翻譯她沈默的小手語言的機會。
她沒有哭鬧,沒有退開,只是靜靜地縮了一下。那是「我還沒準備好」的訊號。
而我遲疑了,沒有幫她說出這份猶豫。
男孩也許沒意識到,她的沈默是拒絕;於是,他自己完成了那個牽手的動作。
不是惡意,但卻讓我深深記住——
身體界線的守護,有時只在一秒鐘之間。
⸻
03|在這場小小互動中,我看見了什麼?
我開始反思: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還不懂太多語言,但「感覺」非常敏銳。
她知道自己想不想靠近、願不願意被碰。她不會說話,卻已經懂得表達。
而那位男孩,靠近是出於善意,是因為喜歡。
但也正是這樣的情境,更需要大人引導——
喜歡一個人,不代表可以碰他;靠近一個人,也要等對方願意。
這份尊重,該從嬰兒期就開始教起。
因為孩子不是沒有界線,只是還不懂怎麼守,而我們,是他的第一道守門人。
⸻
04|我也看見了,大人的缺席
整個互動過程,男孩的媽媽幾乎沒有靠近,也沒有出聲。
我知道她不是不關心,只是「不覺得有什麼好介入的」。
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常常面對的落差——
當我們試著為孩子設立界線、維護自主,總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好在意的?」
那時的我,一邊守著女兒,一邊引導男孩,還要一邊處理自己心裡的複雜情緒。
那份孤軍奮戰的感覺,我至今仍記得。
⸻
05|不是小題大作,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每當我們談「身體自主權」、談「界線」,總會有人說:「太誇張了吧?只是小朋友的好奇心。」
但我想說——
不是我們太敏感,是過去太多人不當一回事。
寶寶不是誰的附屬品,也不是可以隨意摸摸抱抱的可愛娃娃。
他們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意願與身體。就算還不會說話,也值得被尊重。
真正健康的親密,不是靠近的自由,而是彼此都同意的靠近。
這樣的觀念,只有從小紮根,才能長出真正安全的關係感。
⸻
06|這一場實驗,教會了我什麼?
我沒有做錯什麼,只是還可以再更好。
下一次,當她縮回手時,我會更有信心地說:「她現在不想牽,沒關係喔。」
這句話,不只是保護她,也是在教對方學會等待與尊重。
守護界線,不只是防禦,更是陪孩子練習說出:「我可以/我不行。」
讓她慢慢知道——這個身體是她自己的,這個世界不會忽略她的聲音。
⸻
07|寫給妳的話:媽媽會陪妳一起學會說不
親愛的女兒,
媽媽會陪妳學會說「不」、學會收手、學會勇敢,也學會相信自己值得被尊重。
就算妳還小小的、說不出完整的句子,妳身體的每一個訊號、每一次不伸手的沈默,媽媽都願意放慢腳步,去讀懂、去守住。
因為妳是完整的妳,不是附屬於任何人的小人兒。
妳值得被尊重——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