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的房間亂得像是被颱風掃過。
「我需要一個大一點的收納盒。」
於是我去買了。漂亮的、透明的、分隔好的。
把雜物一股腦塞進去,蓋上蓋子,房間瞬間整齊。
我以為自己很厲害,直到幾個月後打開
—— 裡面滿滿的,全是垃圾。
收納盒,藏的不只是東西
收納盒很像是一種安慰劑。
它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在整理」,
但真正做的,只是把雜物藏起來, 推遲了面對的時間。
更糟的是,因為有了「空間」,
我們更容易繼續買、繼續囤, 直到下一個收納盒出現。
收納盒的隱形成本
收納盒看似便宜,實際卻有很多看不見的代價:
- 金錢成本:一次可能只是幾百元,但加起來往往是好幾千。
- 空間成本:它們本身也佔位置,甚至壓縮了本來可呼吸的空間。
- 心理成本:每一個被塞滿的收納盒,都是一個未解決的決定。
當你累積了好幾層這些隱形成本時,
你會發現,收納盒真正裝進的,
不只是雜物, 還有你的自由。
不買收納盒的生活
我改了做法:
- 先清掉不需要的東西
- 用現有的抽屜或紙箱收納
- 每季檢視一次,確保沒有「忘記的物品」
沒有額外的收納盒可以裝,
反而逼自己面對物品的真實數量。
🖋留白練習 #收納篇
選一個家裡的收納盒,把它清空。
將裡面的東西分成「這個月用過」和「從來沒用過」兩類。
把後者送走,你會發現,不只是空間變大, 心裡也更輕盈了。
📅 收納盒戒斷挑戰
連續七天,不買任何新的收納盒,
也不把東西塞進現有的收納盒裡「暫時放」。
當你手上拿著物品時, 請直接做出決定:
- 要用 → 放回原位
- 不要用 → 送人、回收或丟掉
一週後,你會發現,
空間變多了,決定也變快了,
比起整理,你會花更多時間在真正的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