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8L1正令增長所發心故~ P240L7已蒙昧

行持不只是身口的行為,
實際上行持是從內心開始的,
思惟正理即可轉動命運的巨輪。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命運的巨輪看起來越是巨大、難以撼動,越能證明我有造業的能力可以翻轉它。
---《希望新生》第269則: 轉動命運的巨輪
師父說:「業的主體是思惟。」改善業的關鍵,是先改善自己內心的思惟。所以才說行持是從內心的意樂改起。
再怎麼強大的命運的巨輪,也是內心意樂造業而感得的。所以,內心思惟正理,推動三門如法造業,所產生的力量,是極為不可思議的......。
一、科判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38L1正令增長所發心故~ P240L7已蒙昧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170&af2=103a&af3=103b&et3=23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 今初
(二) 為令所發菩提心增長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修學六次發心,又分為: 1.不捨已發之願心、2.修學令願心增長,說明如下:
子一、不捨所發心願分四:
巳一、捨願心之罪重過別解脫根本罪 巳二、未捨願心縱享五欲仍具戒律
巳三、若捨願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巳四、當如糞聚中獲得如意寶王般歡喜
巳一、捨願心之罪重過別解脫根本罪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在受願心儀軌時,既祈請諸佛菩薩、善知識為證,在他們面前立下「有情未度應令度」等誓願。之後卻看到(1)
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暴惡、不聽教誨、難以度盡;(2)
或者看到須於久劫勤修,而成佛之日遙遙無期;(3)
或者看到為累積福智二資糧,須修學無邊的難行苦行,種種情況令人心生怯弱。如果因而退失了先前的發心,捨棄菩提心之擔,這個罪比犯了別解脫戒的根本罪還要嚴重。
師父的叮嚀:
發了心以後退,這個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這個別解脫的他勝之罪還要大。所謂這個「他勝」什麼呢?就是重戒,重戒。那麼「別解脫」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條,犯了這個四條重戒的話那一定墮落,最嚴重、最可怕的罪!你發了心以後,如果捨棄的話,這個罪還要大!
「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這四句話,常常記在心裡邊,不要遇見困難就退心,不可以!要曉得一切事情,都是由於修行才成功的。
皆由修力生,你千萬不要退啊!這一點千萬注意、千萬注意!現在我們太多大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記住,所以記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
所以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說:「哎呀,我太笨哪!我太差呀!那我程度太低啊!」這樣。欸,這一點,我一點都不在乎,因為我自己曉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個......。佛也告訴我們,他乃至於以前墮落畜生,墮落地獄。只有一樣東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說:「因為我差,所以我努力!」這個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沒有一件事情轉不過來,而且唯一的只有靠這個力量!否則的話,就算你絕頂聰明也沒有用。所以任何困難當中,心裡面不要退。
出自《廣論》南普陀版音檔 97B 10′10″-12′22″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master-jihchang/3255-3137
如《攝頌》云.「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如《攝抉擇分》中說:「雖然經過億劫的時間修習十善,為獲得獨覺或阿羅漢的二乘果位而持戒,爾後卻因違犯律儀或完全失了戒体,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但若和發心後又棄捨發心的罪相比,後者捨心之罪遠遠重於他勝罪。」
巳二、未捨願心縱享五欲仍具戒律
此說菩薩毀犯尸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尸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若未捨此.縱於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即前經云.「菩薩受用五欲塵.皈依佛法及聖僧.作意遍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這說明,菩薩就算毀犯尸羅,但只要把菩薩的願心保護好,不動念退求二乘,這就是菩薩最根本的戒律;相反的,如果把救一切眾生的願心捨掉,那就破戒了。倘若不捨菩提心,即使無忌地受用五欲,也不算毀壞菩薩不共的防護心戒。如《攝頌》中說:「皈依三寶、發願成就一切種智、度一切眾生,雖然同時受用世間的五欲,這位菩薩還是安住在持戒波羅蜜中的。」
補充:
在《入菩薩行論》第一品中,寂天菩薩如是說:
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 ,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此理與《攝頌》亦同。
師父的叮嚀:
不過這點注意哦!不是說叫你去啊亂搞一通哦,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強調一個什麼?強調說這個菩提心的尊貴、珍重,所以說就算如此,尚且都不破。
實際上呢,真正一個學菩薩戒,要學菩薩要救濟一切的人,他會不會真的毫無忌憚地做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啊?當然不會。前面發心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他修學佛法,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看見世間的苦,然後呢說求解脫。如果說只管自己的話,這個人連他一個世間標準都不夠,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他要進求幫忙一切人解決。所以這標準必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才能夠依這個標準,作為他內心的目標,策發他步步上進而發的菩提心。有了這種高的標準的人,他會不會亂搞,說對世間這種五欲亂搞,可能不可能哪?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從這地方啊,仔細地辨別。所以這個地方之所以說縱然如此的話,是特別說明,這一個發菩提心何等地珍貴,何等地重要,以及它的功德、力量大小,比較這點而來說,這我們要了解。
巳三、若捨願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入行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若於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眾生.豈能生善趣。」
發菩提心後,若又棄捨,則將長夜流轉於惡趣當中。《入行論》中說:「如果有人已經決定要布施,卻連微少下劣的物品都捨不得,最後也沒有去布施,這是未來墮入餓鬼的因。如果有人先前已發了無上菩提心,又至心迎請諸佛菩薩、上師作證受戒,然而最後卻又怯弱而違背誓言,那豈不是等於欺誑一切眾生?這樣怎麼可能生於善趣呢?」
巳四、當如糞聚中獲得如意寶王般歡喜
是故此論又云.「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入行論》又喻:「就像盲人忽然在糞堆中拾得妙珍寶,此事何等歡喜、幸運;凡夫如我,今生竟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猶如盲人尋獲至寶般的珍貴而難得。」因此當常常思惟憶念:我能得此菩提心寶是多麼地珍貴、稀有,應當一切時處絕不捨離;更當常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菩提心。
名相釋疑:
比喻與意義對應:
“貧窮的盲人”: 比喻貧無福德、盲無慧眼的凡夫。
“糞堆”: 比喻由業惑所感招的不清淨五取蘊。“糞”比喻不淨。“堆”指色、受、想、行、識之多體法。
“稀有、珍貴、美妙的如意寶”: “難得”指無始以來未曾生起殊勝的利他心,今天能夠發起,可謂稀有難得。“珍貴”指菩提心超勝聲聞獨覺之一切功德。“美妙”是指從菩提心中將如願出現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利樂。
子二、學令增長分二:
巳一、僅不捨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巳二、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第二者.
2. 令所發願心增長
譬如,學技藝時,若不斷練習就會增長功力,同樣,發菩提心是一種極殊勝、極具價值的大修煉,若每日堅持修六次,則能令願心不斷增長。
巳一、僅不捨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如是不捨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僅僅是發不捨菩提心之誓願還不夠,必須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勤修發心,期使菩提心輾轉增長穩固。
名相釋疑:
勵令增長:通過努力訓練而使發心增長。這需要精勤修習,並非不修就會增長。
巳二、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此復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論中宣說了廣、略兩種儀軌。
進行的方式和前面所說三皈依的儀軌作法一樣。如果能照著儀軌受持,若能廣作就按照儀軌修習;如果不能,則應觀想資糧田而作供養,並修習慈心與悲心等所緣,每天重覆六次。
其儀軌者.謂「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眾生願成佛。」每次三返。
略儀軌中,前二句是修皈依,後二句是修發心。
每次念誦簡易儀軌,即皈依發心偈「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每次三遍。
癸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 分二
子一、修學不捨有情 子二、心捨有情之量
子一、修學不捨有情
學心不捨有情者。《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三) 修學於任何事皆不捨有情
《道炬論》、《發心儀軌》在講菩提心學處時,雖然沒有提到不捨有情,但在《道炬論釋》中有說:「為了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必須了解菩提心的所緣及勝利,對於發心的方法、如何增長以及不忘失,都是我們應該守護增長的。」前面所說晝三夜三、每日六次受持,與《道炬論》根本文的意趣並無乖違,因此,對於“不捨有情”也應修學。
子二、心捨有情之量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何謂「棄捨」有情?又棄捨有情的量為何?任何一個有情,如果由於他造罪或者做了不合理之事等,我們便生起念頭:「唉!我再也不想利益他了!」當內心有這種想法,就是捨棄有情。
譬如,受到某人擾亂時,心中動念:今後我不再幫他遣除損害、成辦利益。乃至對一位有情這麼想,就是捨棄有情。
癸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四) 修學積集福德、智慧資糧
從以儀軌受了這個願心以後 ,應當日日中供養三寶等,勤修積集資糧、能增長菩提心的正因。修習此一學處,除了祖師們這樣說以外,雖然在經論上並無明文,但這樣做,實際上對自己的修學是有很大助益的。
補充:
這條學處雖然未曾出現在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發心儀軌》以及《道炬釋》等可靠的教典中,但噶當派的大德們曾宣說了這條學處,宗大師觀察其有大利益,便將之歸入學處。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未曾積累資糧而希望獲得成就,則如同想從河邊的沙子中榨出油來一樣,儘管百般擠壓沙子,也不可能從中得到絲毫油的成分。積累資糧欲求獲得成就,猶如榨芝麻得油一般,榨多少芝麻就會出多少油,甚至僅僅將一顆芝麻放在指甲上擠壓,也會使指甲上油漬漬的。”
積累資糧與成就有決定的因果關係。以精勤修積二資為助緣,定能使菩提心不退並且輾轉增上。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二、修學於來生中不遠離菩提心之因
前面說到晝三次、夜三次勵令增長發心的思惟,是於今生不退失菩提心之理。以下要講來生中亦不捨離發心之因,分二:(一) 學習斷除能壞菩提心的四種黑法;(二) 學習受持不失菩提心的四種白法。
癸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分四:
子一、欺誑親教等 子二、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子三、說正趣大乘諸有情的惡名等 子四、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黑白四法之出處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中說,造作四種黑法,將導致菩薩在其他生中會忘失掉菩提心,或者菩提心不起現行;而若成就四種白法,則能在未現證菩提之間世世不忘失菩提心,易起現行,這就是願心學處。
補充經文:
《寶積經》云:“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為四?(1)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2)無疑悔處令他疑悔;(3)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4)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1)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2)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3)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4)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子一、欺誑親教等
四黑法中.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當以二事了知.
(一) 學習斷除四種黑法:
第一黑法:凡欺誑親教師、阿闍黎、尊長及福田者。下面分別從「對境」和「行為」兩方面來說明:
一境.二師易知.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1.對境。
「境」,即指所欺誑的對象;境之中,親教師及阿闍黎此二師容易了解;尊重,指的是能饒益自己的善知識;福田,雖不屬於前二類師長,卻是具有功德者,例如父母等對自己有恩的人;以上出自《大寶積經迦葉問品釋論》。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欺誑道理者.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總之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2.行為。
指對這些對象做了什麼事,而構成黑法?此指對他們之中任何一個對象,如果心裡明明知道,卻故意欺誑,即成黑法。《迦葉問品釋論》解釋欺誑的定義,說「親教師等因悲愍心而指出來告訴弟子的過錯,弟子明知有錯卻以妄語矇騙迷惑師長」。總之,凡是以欺騙不實的心態,作出蒙蔽師長等的行為都是欺誑。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但是“諂誑”並不屬於此處的妄語,“諂誑”將在第四黑法中講述。這裡第一黑法是說以虛妄不實之語欺騙而蒙蔽之。因為《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就是白法。所以能對治「第一黑法」的就是四白法中的「第一白法」(乃至以失去生命的因緣,下至戲笑也應斷除對師長說妄語)的緣故。
還有一種情形,在師長面前啟白的是一件情,可是私底下又說成另外一回事,並謊稱師長已如實知道並承許了,這也是弟子欺蒙師長的黑法。
#聽許:聽任、允許、同意。
小結:
第一黑法:欺誑師長等。
對境:親教師、阿闍黎、尊重、福田。
等起:明知是自己的親教師等,而欲作欺騙。
加行:說妄語。
究竟:對境了知所說。
子二、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
第二黑法:令人於非悔處(指善行)生起追悔。這也從對境、行為兩方面來說明:
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1.對境。行此黑法的對象,即在他人行善而無後悔心時,令他心生追悔。
2.行為。指讓他人對原本所造善事生起憂悔的意樂;例如故意做一些事或者透過言語,讓他心生懷疑、懊悔。《釋論》中說:「對安住於戒律學處的同修,卻以諂誑心使他對所修戒律糊裡糊塗、不能決定。」比如,對出家人說:“非時不食沒有功德,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這樣做。”諸如此類,使他人對學處糊塗,都是“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以上所說的兩種黑法(① 欺誑親教等; ②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不論他方受欺與否、生悔與否,都是罪行,都成黑業。《釋論》中也持同樣說法。
而《釋論》在第二黑法( ②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的罪行中提到要具備「作已蒙昧」才算犯,意指令他方受到蒙昧,已改變了原來想法才算犯行。
小結:
第二黑法: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對境:行善者。
等起:明知對方是行善不具追悔之人,而想使他生起憂悔。
加行:讓對方生後悔心的加行已完成。
究竟:已生&或未生後悔。(此中有兩種判別法)。
斷除四黑法中的其他兩種黑法-未完待續......
與常師父
心靈對話:
- 【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犯了很嚴重的戒律和棄捨發菩提心相比,為何菩薩認為後者更嚴重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244&et1=594 - 世間有句話說:「何必執著,該吃吃該喝喝,佛都說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怎麼理解?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772&et1=1054
補充:《濟公傳》全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入行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呀! 好像有點賺的比賠的多耶? 來請問師父,聽聽師父怎麼說?!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1069&et1=1252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53a&st1=1303&et1=1479 - 「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記得你永遠都有『心想事成』的能力。」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1252&et1=1440 - 「哎呀,我這個資糧沒有啊,我這個罪障很重啊!」怎麼善巧集資糧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1599&et1=16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lcm2fcTU8
-天上人間最賺的法門 /福智僧團-如俊法師 - 人往往過於低估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力! 好好珍惜師法友的學修環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b&st1=1440&et1=1545 - 職場上常常被上司挑毛病,避無可避,心情很沮喪耶! 師父怎麼看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a&st1=1199&et1=1438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a&st1=1109&et1=1199 - 「前生的事情,那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來聽聽師父怎麼帶我們去看無限生命在你我身上的痕跡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3a&st1=653&et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