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慾望的人,連犒賞自己都做不到
每週三,分享一個故事
這次的故事,是當你連喜歡什麼都說不出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我懷疑我得了一種現代病。
不是憂鬱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購物欲缺失症。
那天我在《原子習慣》中看到一句話:「獎勵自己,是讓自律變得可持續的關鍵。」
我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定來實驗看看。我設了一個簡單的目標——連續早睡一週,就獎勵自己。
我開始嘗試,結果大失敗!
原因超荒謬── 因為我竟然想不到,用什麼東西當作獎勵。
一週後,我跑去常逛的服飾店,挑了幾件襯衫,結帳時卻一點興奮都沒有。
因為那些衣服,根本是工作必需品,只是把舊的換掉而已。
我以為是「獎品價值」不夠,於是換個規則——再堅持一週,就買一副高級耳機。
我研究型號、比價,最後下單。然而,拆開包裝那一刻,依然是平淡的感覺。
好像這些根本不是獎勵,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壞掉了?
不是天生沒慾望,是被教會「不要想要」
我想起《致富心態》裡的一句話:
我們對金錢的每一個選擇,看起來像是理性的計算,其實都是個人過去經驗的結果。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懂得控制慾望,但有沒有可能,那些「理性」,只是來自小時候被教導的規則?
我清楚記得,30歲那年,學生時期那台陪我十年的機車報廢了,那陣子我迷上重機,帥氣的流線外型、還有路權,決定砸積蓄犒賞自己!
金額不小我決定還是告知爸媽:「我想買一台重機。」
我爸第一句話是:「找一台便宜好騎的就好,反正你現在也都開車。」
我媽更直接:「不要那麼愛花錢,要把錢存下來,為將來做打算。」
我被狠狠澆了一桶冷水,雖然是花自己的錢,但是我也不想鬧出家庭革命!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不是不會想要,
而是每次一想要,就會被拉回現實。
久了,好像真的不會想要了。
社會對男性慾望的不在乎
這個社會很少關心「男人想要什麼」,只關心「男人能給什麼」。
男生的慾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笑「幼稚」、「不成熟」。
於是我們只敢買看起來「有價值」的東西:房子、車子、家電…卻不敢買「沒用途但快樂」的東西。
壓抑太久,有些男人就會報復性消費——狂買公仔、改車、課金遊戲。
因為整個世界一直告訴男人:要自律、要節儉、要有肩膀。
於是我們學會理性、學會規劃、學會為家庭與未來犧牲,卻忘了學會——怎麼滿足自己。

我已經一年沒有買過任何讓我真正開心的東西了。
我始終沒有忘記那台重機。
偶爾還是會打開 YouTube看著別人騎著重機在山路上帥氣馳騁,風從側臉掠過的樣子,心裡某個角落,會突然熱起來。
那不是一台車而已。那是我曾經想要、曾經衝動、卻沒能滿足的夢想。
但是我告訴自己,這不實用、太浪費、沒必要──
因為我要當一個成熟的大人,一個懂得規劃未來的男人。
原來,我不是沒有慾望
是我親手,把那個曾經騎著帥氣重機、自由奔馳的小男孩,抹殺了。
允許自己想要,是新的自由
當我意識到自己會習慣性壓抑慾望,我才開始察覺——我們其實應該允許自己想要。
一枚看了很久的銀飾戒指。
一門一直想學的攝影課程。
一瓶可以改變心情的香氛。
它們或許沒有「高CP值」,不會讓生活更有效率,也不會替你存下一桶金。但它們能讓你在忙碌和責任之外,感覺到自己被溫柔對待。
我開始理解,生活不該只有理性計算,偶爾也需要一點衝動型消費——
去慰勞那個總是扛著責任、卻忘了自己也是小孩的自己。
因為成熟不是放棄喜歡,
而是學會在規劃未來的同時,也把喜歡放進人生裡。
你有多久沒買一個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呢?
故事說完了。
你學到了什麼,不關我的事,
因為我不教知識,只講故事。
我們下週三,繼續聊一個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