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以看似略帶中二的方式,拋出了靈魂拷問:「為了存活而殺了別人,這不是你的錯,但你願意活在這樣的世界嗎?」

像這部作品一樣,在看透人性後心灰意冷、想毀滅全世界的作品並不少見。最經典的案例之一便是「說自己被知識詛咒的薩諾斯」;除此之外,許多文學著作與哲學人物都曾探討過這個命題:當我們對世界的了解越多、越接近真相,就越容易發現世界的失望與殘酷,也更顯自身的渺小與無解。
人性的設計本身就帶有自我毀滅的種子。我們既是自我中心的個體,又是群居的生物;毀滅,或許是刻在基因裡的本能。
成長的代價:失望的累積
隨著年歲增長,我們對世界的失望不斷累積。長大的過程,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幻滅,直至覺得人生失去意義—就如同主角李眾赫那樣。
他失望透頂、無可奈何,就像看透規則後的我們(雖然電影中是簡化呈現)。面對這樣的世界,解法絕對不會是單純的「大家互相信任、一起努力」。
李眾赫曾經也相信這種單純的希望,但最終嚐盡背叛與殘酷後,世界只剩下他一人。因此,我特別期待未來同樣抱持這種信念的金獨子,是否能逆轉局面,試圖走向不同的結局。
不過,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會帶來極端的好壞後果。就像《復仇者聯盟》系列中,英雄們因薩諾斯彈指而失去了朋友與摯愛;當他們不惜一切將一半人口帶回,卻也讓原本因人口減少而找到安身之所的災民再度流離失所,進而怨恨復仇者。

平行案例超人:鋼鐵英雄中超人的父親
這一點與亨利·卡維爾飾演的《超人:鋼鐵英雄》有異曲同工之妙—超人的父親認為世界尚未準備好接納超人的存在,因此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讓超人現身。即便到了故事後期,超人豁出性命拯救了大多數人,仍然遭到許多人憎恨與報復。
在《全知讀者視角》中,金獨子陷入迷茫的原因也類似—他與夥伴們拼命拯救的人,不但不感激,反而選擇相信剝削他們的怪物千仁浩,甚至差點害死主角團。
核心問題與心理學連結
這又扣回了開篇李眾赫問金獨子的核心問題:
「你認為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人們為什麼必須遭受這樣的痛苦?」
答案絕不只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這麼簡單。因為當我們身處相同的情境,也可能做出相同選擇。被千仁浩蒙蔽的人們,是沒有主角的預知能力的,因為有千仁浩才得以苟活至今,因此對他產生依賴與信任—這在心理學上可與「權威性格」的理論相呼應。
其中的「神奇救星效應」指出,人們傾向依附並無條件信任能帶來生存或安全的人物,即便這種信任會帶來副作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 醫療現場中,病人可能因醫師曾救過自己一次,而在後續治療中對其意見無條件服從,即使其他專業建議更合適。
- 職場上,領導者若曾在危機中保住團隊,往後其決策即便存在明顯缺陷,也可能不被質疑。
- 最常見的例子則是邪教組織,成員因在精神或生活困境中被教主提供「救贖」的承諾而深陷其中,即便外界揭露其剝削與暴行,仍選擇留在團體並為其辯護。
這種心理機制在極端情境中(如末日)尤其顯著,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唯一的領袖」,哪怕他同時是壓迫者。千仁浩在故事中的位置,正是這樣的矛盾存在。

反派與主角的立場顛倒
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地方:在多數故事中,想毀滅世界的通常是反派;但這部作品中,卻是主角李眾赫。透過他的視角,我們得以理解他為什麼認為世界值得毀滅,也被迫反思那句經典的比喻—「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其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想過「毀滅世界」。當我們意識到童話是謊言、世界並不善良時,心中那個「李眾赫」就會浮現。但經過現實的試煉,我們依然活在這裡,這或許才是關鍵—那是什麼讓這個世界仍有一點意義?
愛:最老套卻有效的解答
我認為,答案正如許多作品一貫給出的—愛。
它確實老套,但它的確有效。這不是單純的浪漫化敘事,而是一種經得起現實驗證的心理機制:人性的弱點,往往會在愛面前被瓦解。最簡單、也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母親為了救孩子,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這種行為不是因為計算利弊,而是出於一種深層的連結與本能。
然而,「愛」之所以常被批評為俗套的解答,是因為大多數作品沒有完整拆解前因後果,只能將它當作濃縮的情感終點,把一切衝突收束在「愛可以戰勝一切」的結語中。這樣的敘事雖然動人,卻容易顯得空泛。但如果我們回頭仔細想,當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自私、貪婪、背叛與脆弱時,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往往正是那些來自他人的連結。

群居的本能既暴露了人性的弱點—因為我們在群體中更容易產生比較、嫉妒、爭奪,卻也同時拯救了我們的靈魂。正因為身邊有人與我們並肩前行,我們才不必孤身面對困境。當有人握著你的手,分擔你肩上的重量,那份力量會讓你在這個冰冷、殘酷的世界裡,仍有理由繼續走下去。
這並不是雞湯,而是一種社會性與心理機制交織的結果:人類的存活,不僅仰賴個體的韌性,更依靠彼此之間的情感網絡。愛,在這裡,不只是情侶之間的浪漫,而是一種廣義的牽繫—親情、友情、夥伴情,甚至是對陌生人的一瞬善意。這些連結雖不完美,卻足以在無望之地種下一點光。
至於《全知讀者視角》最終會如何詮釋這份「愛」作為對世界失望的解答?它會將這份情感浪漫化、悲壯化,還是試圖拆解它的現實性?這些,都要等後續的電影來揭曉。但至少在這一刻,我們能確信—如果還有什麼能讓人選擇不摧毀這個世界,那很可能就是愛。
結論-回歸電影本身
最後,當我們談到《全知讀者視角》電影本身,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都在娛樂性與深度之間做出了自己的取捨。電影版用緊湊的節奏、華麗的特效和強大的演員陣容,讓不熟悉原作的觀眾也能快速沉浸,成為一場視覺與情緒的盛宴。然而,對熟悉小說的讀者來說,那些關於「作者—讀者—故事」之間的微妙呼應與元敘事魅力,卻被簡化成較直接的生存與羈絆戲碼。
這並不是說電影的選擇是錯的,而是它更傾向強化情感張力與爽快節奏,弱化了原作在哲學性與自我對話上的篇幅。原作曾經讓讀者感受到「故事因讀者而活」的共鳴與療癒,這種深度被不少人視為靈魂所在,但在影像化的過程中,難免被壓縮。於是,我們看到兩種不同的觀影經驗:有人讚嘆它的流暢與震撼,有人懷念它的深沉與回味。
或許,這正是故事的多面性所在——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呈現,都會有人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有人為愛而流淚,有人為動作與冒險而熱血,有人則在字裡行間尋找那份被理解的溫柔。至於哪一種是最貼近「真實世界解答」的版本,或許,還是要留給每位觀眾自己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