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攜如昨。
人生到處萍飄泊。偶然相聚還離索。
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尊前一笑休辭卻。天涯同是傷淪落。
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
常讀蘇東坡, 怎會不快樂?
這闋《醉落魄·席上呈楊元素》是蘇東坡在徐州任官時,為與友人楊元素離別而作。詞中將人生的飄泊不定與深情厚誼交織,完美展現了蘇東坡在困境中由無奈轉為豁達的複雜心境。
浮萍飄泊,無奈自省
詞作上半闋以「人生到處萍飄泊」為核心,開篇便點明了詞人與友人共同的命運。他們像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難得相聚卻又匆匆離散,這種無常之感令人感到寂寞。然而,蘇東坡並未沉溺於悲傷,而是進行了深刻的自省:「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他將人生的不順歸咎於自己過去的多愁善感,這句話既是自我解脫,也是對自己情緒的一種超然反思。這句話展現了他從道家「無為」思想中得到的啟示:既然人生如萍,就該放下那些無謂的憂愁,否則只會讓自己更為痛苦。
舉杯一笑,化解傷感
詞作下半闋則將情感昇華至另一個境界。面對離別,蘇東坡選擇以「尊前一笑休辭卻」來面對。這「一笑」並非單純的歡愉,而是看透了世事無常後,一種帶有傷感的坦然。這份笑語,既是勸慰朋友,也是勸慰自己。一句「天涯同是傷淪落」,更是道出了他們共同的處境與心聲,將個體離愁化為彼此扶持的深厚情誼。
這份「笑看人生」的態度,與佛家的「放下」思想不謀而合。他藉由這一笑,將離別之痛、淪落之傷,化為一種互相慰藉的力量,從而實現了心靈的解脫。
遙望故鄉,超脫歸隱
詞作結尾,蘇東坡將情感寄託於故鄉和自然。他遙望家鄉峨嵋山,感嘆「故山猶負平生約」,流露出對歸隱的渴望。而最後一句「長羨歸飛鶴」,更是將這種情感推向了極致。仙鶴象徵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與他浮萍般的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份羨慕,是蘇東坡對道家歸隱思想的嚮往,也為這闋詞增添了一份超脫世俗的哲學意味。
這份對仙鶴的嚮往,不僅是他對道家歸隱理想的追求,更是他內心深處對精神自由的終極渴望。
這首詞從人生的無奈出發,透過「一笑」的豁達,最終昇華為對自由的嚮往。它不僅是他個人心境的真實寫照,也為後人樹立了面對困境時,可以從容、豁達應對的典範。
#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