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編輯部.攝影/陳材元
台灣社會政治背景多元,BBC News「台灣的味道」一集中曾說:「食物是最溫柔的媒介。」來自不同文化的飲食進入這塊土地後,模糊了族群或意識形態的界線,默默地成了文化保存者。
放眼新竹,近年常被冠上「新竹沙漠」之名,但新竹其實「長出」許多名聞遐邇的美味,例如全國連鎖的「光復饅頭」、北部和香港皆有分店的「段純貞牛肉麵」等,都來自這座有山有海的風城。
回到新竹日常最愛的閱讀,新竹有沒有「好吃」的書呢?第一期介紹過新竹作家李元璋的《風城味兒》,本期聞香來到同為李老師總撰述的《眷味正濃》。

新竹日常彙整了《眷味正濃》三大宴饗,一起用閱讀飽足感官!
宴饗一、視覺|穿越時光,精彩舊照片
書衣展開即是一張文青插畫風的新竹市美食地圖,標示多家小吃店與三大市場位置:士林、新源、關東市場。翻開內頁,數張老照片如時光長廊,引人回到1950年代。有東門城、東門市場、眷村籬笆、舊街景、眷村婦人青春時,以及黑蝙蝠部隊集訓等照片。
大部分文章都集故事、食記和食譜於一身,菜餚、製作過程和實體店鋪幾乎都有攝影照片,讓人忍不住一邊閱讀、一邊吞嚥。另穿插多幅水彩風插畫,增添歷史靈動感。
宴饗二、味覺|歡迎點餐!這裡通通有
《眷味正濃》目錄就是一連串美食清單,當心深夜越讀越餓(?)。
其中一篇內文,撰文者胡敏越提到:「人有五種感覺,其中最能留下深刻印記的當屬味覺。」他回憶將軍爺爺與當年的味蕾記憶。這些看似來自對岸的菜系,其實早已就地取材,融合台灣本土物產,建構出獨一無二的「台灣味」。
以下為書中出現的家常美味,有沒有哪一道是你心之所向?
主食/牛肉麵(牛肉麵巷)、陽春麵、炸醬麵、麻醬麵、涼麵、刀削麵、綠豆稀飯。
包餡點心/水餃、蒸餃、鍋貼、餛飩、肉包、韭菜包、小籠包、水煎包、花捲、燒餅、蔥油餅。
醬料配菜/辣椒醬、豆腐乳、泡菜。
肉類/香腸、臘肉、滷味、絞肉、獅子頭、魚丸。
湯品/酸辣湯。
選好讓你流口水的品項!若有選擇障礙也別擔心,本書70年的眷味清單一次給足,從目錄到內文,店鋪資訊一次帶走,花時間細細品嚐。
宴饗三、聽覺|大飽耳福,那年淚眼汪汪

本書分「眷味江湖」和「新竹眷味何處尋」兩部分。有些為第一人稱娓娓道來,有些則以第三人稱生動敘述,讀來彷彿聆聽一場色香味俱全的故事饗宴。
例如1958年冷戰時期,以新竹為基地成立的黑蝙蝠中隊,由我方軍人駕駛飛機進入大陸低空電子偵察,為美國中情局提供機密情報。每次出任務前,機場餐廳統一準備西式餐盒是孩子眼中的「潘朵拉驚喜」,裡頭有雞蛋、炸雞塊、三明治、口香糖、洋煙和一小罐橘子水。父親們通常沒食慾,只抽幾口菸。黑蝙蝠後代黃鳴棟追憶:看見我們兄弟圍著餐盒歡呼雀躍,父親(隊員黃福州)總是慈祥地撫摸我們的頭說:『不急,下次我還會帶回來的。』可忽然有一天,餐盒沒有了,炸雞沒有了,父親也沒有了,只剩下母親哭得像淚人一樣。」這些都是新竹曾真實發生的故事。
書中還介紹了2021年出版的繪本《鳳梨的滋味》,記載著眷村環境與生活。書中提到:「母親削了一個切塊加上黃砂糖紅燒,我們白飯配著那又酸又甜的一大盤鳳梨,和著千里迢迢背來滿袋飄著香氣的溫情,在那樣貧窮的日子裡,那真是人間美味!」鳳梨不僅是水果,更是貧困時代裡,某些家庭被愛的記號。

《眷味正濃》端出許多盤好菜,也保存了廚師們的味覺記憶。許多人後來成為廚師,並非因職業或技藝,而是因為那顆心——拼了命想回到那年舌尖上的家鄉,重嚐那份被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