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53週四8/14一天的成長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R.E.) 香草的題目
雖然題目很簡單但心裡回答的答案,一次展開就變成一篇文章,也藉此再一次的醒視自己感謝香草每日都有腦力激盪的題目XD~雖然我我次都偏離主題的回答XDDDD

10年vs40年:我的人生濃縮哲學
當生命成為一場體驗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還是為了體驗生命的各種可能?
大多數人會說:「找個好工作,建立穩定的生活,然後一直做下去。」他們害怕改變,害怕不確定性,習慣在熟悉的環境中重複著同樣的日子。
而我呢?我選擇將人生看作一場體驗的旅程。當任何事物開始變得規律、開始循環重複時,我會選擇放下,轉換到別的事物。不管是學習、工作、娛樂,甚至是遊戲,都是如此。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我發現,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著同樣的模式。如果我們不主動跳出這些循環,生命會不會就這樣在重複中悄悄溜走了?
每個領域都有它的循環節奏
你知道嗎?每個領域都有屬於它的時間節奏。
在學習上,一般人可能會說:「慢工出細活,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真正掌握。」但我選擇用高效學習方法,快速學習更多知識與新事物。為什麼要快?因為當你掌握了學習的本質,就能看穿大部分知識的底層邏輯。
在工作上,別人會說:「要有耐心,要慢慢累積經驗,穩穩做個30、40年直到退休。」一般人願意花40年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每天朝九晚五,年復一年。但我發現,看工作的性質,大部分在3個月內該做的事情就會開始重複。
那麼,為什麼不能花10年濃縮這個時間?將基本生活要賺的錢,該學會的技能,該掌握的知識,這10年一次搞定?
我選擇了創業這條路。這10年,我跟大部分創業者一樣,至少1000天沒有假日與休息,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工作。你能想像那種日子嗎?沒有週末,沒有節慶,只有無盡的挑戰和努力。
但有趣的是,當我在事業的最高峰時,我決定不做了。
人家會問:「你不是喜歡創業嗎?為什麼要放棄?」
我說:「是啊,我喜歡創業,過程與結果都已經達到了。一般人夢想的成功與事業,我都體會到了。但是,這些成功無法解除我心中的疑惑。」
當我已經看清楚這個工作的全貌,甚至整個職場的運作邏輯時,繼續重複同樣的模式40年,和用10年高效達成同樣目標,哪一個更有意義呢?
創業呢? 這個循環比較長,大概需要10年。但即使是10年,當你理解了市場規律、商業本質之後,難道不也是一種更大範圍的重複嗎?
投資和當沖? 每天看盤、分析、進出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循環重複?
連遊戲都是如此。 大部分玩家會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慢慢練等級、收集裝備。而我呢?可以認真玩一個月,等級裝備已經很高了,然後一鍵移除。
為什麼能這麼決斷?因為當你已經掌握了遊戲的機制,體驗過了成就感,再繼續下去不就只是在重複同樣的操作嗎?
從世俗成功走向內在探索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體驗過了這麼多不同的循環之後,特別是當我們已經達到了世俗定義的成功之後,內心深處是否開始渴望一些更深層的答案?
一般人可能會說:「你已經創業成功了,還要什麼?繼續做大做強,賺更多錢啊!」但對我來說,當成功無法解除心中的疑惑時,就該往別的方向探索了。
什麼時候開始找到那些根本問題的答案?
當金錢與創業過程與經驗無法解釋生命意義之時,此時就會停下腳步思考:我是不是走錯了?
所以我跑去學佛了。
你能想像這個轉換嗎?從每天拚事業,到每天拚修行?一般人學佛可能只是週末去廟裡拜拜,或是偶爾聽聽法師開示。而我呢?雖然不是真的跑到山洞閉關,但生活重心完全以學佛為主,如同閉關一般的精進學習。
10年讀一部經。初學時,每天起來就是聽老法師講經10小時。想像一下,別人用10小時工作賺錢,我用10小時聽經學法,這是多麼不同的人生選擇?
兩個十年的對比與轉化
學佛如何改變了我對之前創業經歷的看法?
我發現,還是需要經歷這些苦的感受才會想去學佛找答案。學佛不表示能離開苦,而是能了解苦與苦何來。
創業的10年vs學佛的10年,其實都是學習。一個學習世間法,一個學習出世間法。兩者都需要同樣的專注與投入,只是追求的方向不同。
世間法讓我理解了物質世界的運作規律,出世間法讓我理解了生命存在的根本意義。這兩種學習,是不是都是必要的?
破繭而出的準備
什麼時候開始感受到「準備好去下一站」的?
當這樣以學佛為生活重心的10年過去後,就將所學落實在生活點點滴滴。如同先出世再入世再出世一樣,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並不是真的離群索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修行的心境,在世間卻不被世間所困。
這些問題,是不是比任何一筆生意的成功都來得重要?
那個最重要的清晰度
經過了這麼多的轉換和探索,你知道最後我發現了什麼嗎?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問:「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我該選擇什麼?」他們在迷茫中猶豫,在不確定中徘徊。
而我發現,最重要的是:清楚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做什麼。
這種清晰度不是一夜之間獲得的,對吧?它是通過無數次的體驗、觀察、轉換,逐漸在內心形成的一種篤定。當你真正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時,外在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不是問題了。
準備就緒的寧靜
你能想像那種感覺嗎?當你內心非常清楚知道下一站在哪裡,而且已經完全準備好的時候?
一般人可能會焦慮地說:「我要趕快行動!我不能再等了!」但我選擇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等待著:已經都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去下一站。
這不是消極的等待,也不是拖延。這是一種智慧的等待,一種對時機的敏感。就像農夫知道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成一樣。
在等待中的給予
那麼,在這個等待的階段,我在做什麼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既然準備好了,就該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努力往前衝。」
而我選擇:目前就是隨緣幫助眾生。
「隨緣幫助眾生」的具體展現是什麼?
如同蝴蝶破繭,我只能提供建議,決定權還是在每個人自己手上。就像蝴蝶必須靠自己的力量破繭而出一樣,每個人的成長和覺醒,最終都要靠自己來完成。
為什麼這麼選擇?因為當你真正準備好要去一個地方時,你會發現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完善自己。每一次的幫助,每一份的付出,都讓你更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這不是刻意的行善積德,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就像河流自然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一樣。
旅途的真義:回望與展望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回頭看這整個旅程時,每一次看似的「放下」和「轉換」,其實都有它深刻的意義?
每一次的學習,都在培養快速掌握事物本質的能力;每一次的工作轉換,都在理解不同系統的運作規律;創業的10年,讓我深度體驗了世間法的運作;學佛的10年,讓我理解了出世間法的智慧;甚至每一次遊戲的開始與刪除,都在練習那種勇於放下的智慧。
先出世,再入世,再出世——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這些經歷,是不是都在為那個最終的「下一站」做準備?是不是都在回答那些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來?我要往哪裡去?
現在,在隨緣幫助眾生的過程中,過往所有的體驗都成為了珍貴的資源。每一份幫助都是有根據的,每一個建議都是有底蘊的。但就像蝴蝶破繭一樣,我能做的只是提供建議,真正的決定權,還是在每個人自己手上。
而那個「下一站」,正在時間的河流中向我走來。我已經準備好了,你呢?
你是否也願意停下來思考一下:你現在所經歷的循環,是否也在為某個更深層的目標做準備?你是否也準備好跳出重複的模式,去尋找屬於你的「下一站」?
人生是一場體驗之旅,每一次的放下,都是為了更好的開始。每一個循環的結束,都是新生命的孕育。當下的香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