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公案」,就是禪師與學人互動的紀錄。例如:
僧人問雲門禪師:「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雲門禪師:「須彌山。」參究公案,就是去參究:「為什麼禪師如此回答?」以〈須彌山〉公案來看,就是「為什麼雲門禪師要回答『須彌山』?」這是每一則公案的核心,也是佛法智慧的所在。如果參出「深的答案」,都能讓人開悟;「淺的答案」也能用在日常生活中。
韓國禪是系統性參究公案,每一則公案都有其意旨,所以如果有所領會,需要找禪師小參、核對。例如〈須彌山〉公案,如果對於問題「為什麼雲門禪師要回答『須彌山』?」有所答案,就要找禪師核對。禪師會告知是正確還是錯誤,並給予引導。需要補充的是,有些說法認為「公案是文字遊戲」、「公案有答案就是錯誤」,其實是一種誤會。因為公案蘊含佛法智慧,當然是可以假借語言文字去表達,例如佛祖與歷代祖師說法,一樣是利用語言文字。如果說「有答案皆是錯誤」那麼我們就無法去檢核一個人的瞭解程度了;反而如果是錯誤的答案,趕緊讓禪師去斬斷,避免對公案抱著錯誤的答案過一生,這有更實際的幫助。
我們知道祖師禪是很活潑的,而參究公案是祖師禪的其中一種方式。然而,公案在禪修當中非常好用,有以下功能:
- 教學使用:禪師可以依照學人程度,指派公案給予學人參究,或是利用公案來開示。
- 檢測程度:詢問對方已瞭解的公案,來瞭解對方的程度。例如禪師詢問學人公案,或是禪師之間互訪時,也會詢問公案。
- 自我精進:當參禪程度較好時,可以參究不同的公案,以及複習過去所參究的公案。
禪師是知道公案意旨的人,在學人瞭解公案之前,不宜跟其他人討論公案答案,除非都是參究通過的人。此外也不能公布答案給還沒參的人,避免斷絕他人可以參究公案、開悟見性的機會。所以其實參究公案,是很直接的修行方式。不需要其他多餘的儀式或規定,隨時隨地可以參究,並向禪師小參即可。拜科技所賜,與禪師小參也可以使用e-mail來進行。
針對公案深的部分,可以讓人開悟。但是禪師是如何確認學人開悟呢?一樣是透過參究跟小參檢核,例如:
惠忠禪師:「什麼是你自己?」
針對這個問題,如果可以答出來正確的一句,並且精確說明答這一句的原因,禪師會微笑恭喜你,被印可開悟了。有些人會認為開悟的證明是「不可言說」或用「本來無一物」等回答,但是如果真正瞭解,是真的可以道出一句(末後句),也不需要引用經典的語句或祖師語錄,完完全全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明的,因為你真正參究到了佛法智慧。
總之,參究公案是直接、方便,無拘束的方法,也能讓人開悟。在考核學人程度時,也有所標準,並非是去判斷奇特的經歷、意識的狀態、氣脈的通暢或神通能力等,這些與開悟無關,畢竟,開悟就是認識自己--真正的自己(根本自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