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 3 節|棋局之外的佈陣
雨的濕度在傍晚之前緩慢增長,像一個不願表態的合夥人,既不退讓也不真正壓境。Noah 出地鐵時,風把雨絲吹成斜線,路面像未擦乾的暗光鏡,映著街燈一顆一顆結成串。他撐傘跨過兩個小水窪,走向那間約好的咖啡館——木門、黃銅把手、門楣上有一盞半舊的暖色吊燈,像一顆燈火小心翼翼守著雨季。
一推門,風鈴清脆響了一下。熱空氣裡立刻冒出烘豆的焦糖味、濕外套的布料味,與磨石地板被拖把擦過留下的微弱清潔劑味。他把傘收好,往角落的雙人座走,椅背的皮革擦過襯衫,發出不易察覺的細響。
(Noah OS)這裡適合談棋,但不是要落子。是要討論棋盤該長成什麼樣,以及誰有權決定棋盤長成那樣。手機在桌面震了一下,螢幕跳出訊息:「Anton:今天觀摩兩個模擬高爾夫場地。麻煩你把事業俱樂部的『運作組織圖』先出骨架,晚點一起分工。」語氣一如既往的節制、周延,以「麻煩」包裹「必須」。Noah 打開備忘錄,拇指在鍵盤上敲出幾個詞:核心流程、決策節點、資源閥門、對外窗口、現場儀式。
他沒急著回,先抬眼看了一圈咖啡館:門邊斜對角落的單人桌坐了個穿防潑水外套的男人,外套邊角還墜著幾滴雨;吧台內的女店員把手沖壺的水慢慢拉高、落下,像細雨變成線。牆上掛著一幅幅黑白照片,城市的屋頂被壓進相框的邊,出現一種被迫的秩序感。Noah 將這個「秩序感」默默記在心裡。
(Noah OS)組織圖不是圖。是把「秩序」變成讓人以為自己自由的容器。好用的容器,會讓水誤以為自己決定了流向。
桌面又亮了一次:「Richie:場地 A 的投影罩高度 3.2m、燈光可調,場地 B 的換氣安靜、休息區有 12 座。我拍了照片,等等丟。」下一條是「Mask」丟的一串規格參數,精準到讓 Noha 想像得到那幾個單位右上角的細小平方符號。群組裡的節奏開始往「現實」聚攏——尺寸、噪音、動線、停車位,像棋盤上把子一顆顆先擺在可用的天元附近,為的是待會兒中腹的碰撞。
Noah 才正要回個「收到」,另一個對話跳出:「Yunik:M 平台的進駐進度順利,7 月要上第一批商品,需要你這邊的卡牌包裝圖與文案。」簡短、乾脆。他快速敲了回覆:「圖今天整理,文案我補一版『不只卡牌』的敘事,鎖定學院導流。上架本身不會賣,我們把『導入儀式』做成商品內含。」
(Noah OS)上架不是勝利,上架只是把棋放到盤邊。真正的勝負是「誰帶它離開盤邊」。儀式比折扣更有黏度。
門又響了兩下,Anton 帶著微溼的髮尾走進來,黑傘掛在門邊。那件深灰的風衣在他身上沒有繁複的褶,只留下筆直的線,像從某個更大圖面裡裁切下來的一條邊。Noah 起身,兩人點頭,坐下。Anton 把手掌攤在桌面上,像是要讓某個看不見的圖形浮出來。
「今天先談圖。」Anton 說。
Noah 把筆記本翻到空白頁,第一筆先畫了四個空心圓,彼此以箭頭相連,像四個呼吸彼此調節的肺葉:「對外口、現場口、製程口、決策口。」他停了一秒,在四圓外又畫了一個破折的環,像護城河。
「人名先空著。」Noah 抬眼,「我們先定儀式、節奏,再決定『誰在儀式裡是什麼角色』。不然會變成人為了圖而演,不是圖為了事而生。」
Anton 微笑:「好,先談儀式。」
Noah 將四圓之間的箭頭拉粗,接著在中心留下一塊空白,空白邊緣標上「心臟」。他沒有填字。Anton 的手指在那個空白的邊緣輕點了兩下,像是對一個尚未命名的野獸打招呼。
(Noah OS)心臟不一定是人。它可以是「每週一次的復盤會」、可以是「一套任何人入場都能被牽引的流程」、可以是「一個大家願意信任的數字儀表」。心臟是帶節拍的人或物,但最好大家以為那是自己的呼吸。
咖啡端上來,杯壁氤氳出一小層白霧。Noah 的指尖在杯耳停留一下,像把那層霧抹進思路。Anton 問:「今天場地觀摩,你先看什麼?」
「不是投影,不是草皮。」Noah 答得很快,「看『人怎麼走』,看『第一眼誰說話』,看『誰決定了大家坐哪裡』。如果空間本身迫使人排成某種秩序,那我只要把那個『迫使』換成我們要的『儀式』,就不用靠人喊。」
Anton 點頭,眉峰往上抬了一點點,像在內心畫了個勾。Noah 把手機翻過來,螢幕朝上,一封封群組訊息像水面下魚群的銀光。Richie 正在丟照片,Mask 把場地 B 的換氣量與噪音曲線做了個簡報式的圖:「安靜到不會聽見自己心跳,但要小心人變得太放鬆。」
Noah 用手指在空氣中模擬一條動線,從入口到吧台,到休息區,再到投影前。他把那條假想線落在筆記本上,像一條棉線慢慢劃出來,最後在中心空白停住。「這條線要被『迎面而來的某件事』攔住。」他說,「一個不突兀的『被迎接』,讓人覺得自己在被接住,而不是在被安排。」
「迎接什麼?」Anton 問。
Noah 沒回答。他看著中心那個空白,目光像是一隻手在尋找一種恰好,既不過度也不不足的恰好。
雨稍停了一會兒,外面行人速度變快,像棋局裡某種「可行動的時間窗」被打開。咖啡館門再一次被推開,這次進來的是 Richie,手上拎著兩份場地的 DM、口袋裡塞著捲起來的平面圖。他把資料在桌上一攤,指節因為接觸濕冷空氣略白。
「A 場地的優勢在天花高度和燈,B 場地贏在休息區的『停留感』。」Richie 開門見山,「但 A 的入口動線會讓人一進來就直直走向投影區,前段缺了迎接。B 的入口可以慢一點,會繞過一排座椅才到主要區域。」
Noah 的眼神在兩份 DM 上切換。他用鉛筆在 A 圖上畫了一個半圓,像在入口處放了一汪水,讓人走進來要先稍微停看一眼。「A 需要前置儀式。」他抬眼,「有人、音樂、或者一道『大家都要做的動作』,例如拿一張今天的『自我挑戰卡』。」
Anton 靠椅背坐得更直:「卡?」
「不是促銷用的卡,是『今日的問題』。」Noah 說,「每張卡是一個問題,關於今天你要挑戰什麼、要突破什麼、要觀察誰、願意提供誰什麼。問題只要一個,不多。但每次都換。大家坐下前先拿卡,坐下後第一件事就是寫,然後放進桌上的透明小盒。等到中段儀式時,我們從盒子裡抽幾張,請卡主自己上來說三十秒。」
(Noah OS)這不是互動,這是「自我指令」。讓每個人覺得自己在對自己下指令,而不是被我們安排,儀式感就會被內化。
Richie 的眼睛因為「能落地」而亮了一下,他飛快記下「卡盒」「透明」「開場拿卡」。Anton 看著中心的空白,對 Noha 的筆點了點:「這就是你說的心臟?」
「不是。」Noah 摇頭,「這是讓心臟『有節拍』的鼓。心臟本身,最好不是『哪個人』。因為人會累、會請假、會離職、會有情緒。」
Anton 啞然一笑:「你是說,我也不該是心臟?」
Noah 沒接話。他只是把那個空白以更乾淨的鉛筆線框了一圈,像在給它砌一個看不見的護城河。
咖啡館的燈稍微暗了半級,可能是雲又厚了一層。Noah 的腦海忽然浮出另一張房間的白——白板、白光、白色的便利貼,時間回到好幾年前。
那是 Moker 的房間。桌上攤著一本被翻得起了毛邊的筆記本,封面用黑筆寫著「48 型的人」。Moker 揮舞著筆在白板上畫四條軸線:情緒、物質、感官、秩序,每條軸線上都有紅藍兩色的小點。「16 型太粗糙。」Moker 說,「48 型才能看見人之間『自己以為自己』與『別人看見的自己』的縫。」
那晚 Noah 靠在椅背,看著那堆紅藍點。Moker 說:「我們要做的不是把人『分類』,而是讓人看到『自己在不同場域的版本』。」Noah 問他:「那誰來提醒人『現在你在哪個場域』?」Moker 把筆往白板心臟一戳:「儀式。宗教是把儀式做滿,商業是把儀式藏好——讓人以為沒有儀式。」
(Noah OS)宗教與商業的共通點不是「信」。是「可預期」。把可預期做得像空氣,人就會把呼吸當成自由。
Noah 從回憶裡回身,看見眼前紙上的中心空白與白板的中心重影。他把心臟邊框再拉一圈,像是把兩個時間的薄片對齊。
手機又震了一下,是 Joes。「客服與秘書線今天同步;語料更新到 2.3,新增三組『預約對話的校正』與『低負擔導流』。問:俱樂部那邊要不要先用『半自動』,觀摩日先來一版『隱形助教』?」
Noah 盯著那兩個字:「隱形」。他用指尖輕輕敲了兩下桌面,像和這個詞示意。他回:「先不揭露。現場我們先讓『卡儀式』開場,隱形助教只做現場收斂與補位,不主動說自己是助教。每個人以為是旁邊的人在提醒他,這樣比較自然。」
Anton 看他在打字,問:「Joes?」
「對,客服與秘書那邊。」Noah 簡短地說,抬眼,「我們把數位助教當成『空氣』,讓它在每個儀式的邊緣『輕觸』,不要『抓取』。所有抓取都會被人意識到,意識到就會抗拒。」
Richie 將筆蓋扣回去:「那我要做的是『讓空氣維持乾淨』。」
「你要做的是『讓大家以為空氣自己乾淨』。」Noah 糾正他。
三個人同時笑了,笑聲裡混著咖啡機的蒸汽聲,白霧在吧台上緩緩散去。
觀摩前,雨意又起,像一層更細的紗。三人收拾資料出門,Noah 把傘開到剛好罩住肩線的位置。從咖啡館走到場地 A,有三個街口、兩段人行穿越。騎樓下有店家把滅火器擺在門邊,紅色在灰濕環境裡顯得份外醒目。Noah 的目光從紅色滑過,像是記下某種「醒目」的用法。
場地 A 的入口是透明落地門,門內左手邊是一截木質吧台,右手邊拉出一條直線可以直達投影區。他站在門外,故意慢了半拍才推門——像觀察一條河第一次撞上岸邊會如何改道。門開時,迎面先是一股冷氣帶起的薄涼,伴著高處射燈打在地面的光斑。Noah 沒往右走,他先往左兩步,再回到中線,刻意延長了自己的「第一眼」。Anton 和 Richie 也停住,沒有說話。
「這裡要一個『輕輕的慢』。」Noah 說,「不然人會被燈光『吸住』,忘了自己還沒準備好。」
(Noah OS)儀式的第一步不是「做」,是「慢」。慢是一種框,讓人察覺到自己即將進入另一個節拍。
工作人員帶他們繞過兩個打位,投影影像在白幕上落下的陰影把「距離感」誇張到稍顯陌生。Richie 輕聲問旁邊的工作人員燈光是否可分區調節,得到肯定答案,他便在筆記上打了一個圈:「進場 3 分鐘內,燈光 80→65→72(坐定)」。Mask 低頭看手機,應該在想像音壓曲線的變化。
Noah 站在投影白幕前,並不看模擬飛行軌跡,而是看地面:投影機的投射會在地上留下很輕的反光,像是一個不存在的池水。他在心裡放了一個盒子——不是實體,就像咖啡館裡說的那個透明小盒,放卡用的。他把盒子放在這條反光前一格,這樣人要走到白幕前就會先遇見盒子。他又把盒子拿起來,改放在左邊一格——為了讓人走兩步才會遇見它。他又拿起來,改放右邊兩格——為了讓右手拿褲袋的人不用換手姿勢就能把卡放進去。最後,他把盒子放回心裡,什麼也不露出來。
Anton 看他那幾秒的沉默:「你把盒子放好了?」
Noah 點頭:「放好了,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
Richie 啞然失笑:「那大家要怎麼放卡?」
「因為盒子不是真正的『盒子』。」Noah 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盒子是『我現在要對自己說一句話』。讓它發生在心裡。透明盒只是一個圖騰。當我們把圖騰用一個『抽卡』的動作放在 10 分鐘後,進場時只要有『拿卡』的姿勢,盒子就自然存在了。」
(Noah OS)所有儀式都要「拆兩段」,第一段讓身體做一個簡單的姿勢,第二段讓大腦在某個時間點回應那個姿勢。當身心完成一次「對話」,儀式才會自動生長。
場地 B 的入口在一條斜坡後面。走上去時雨停了,天空像被誰用手背抹過,留下一道不規則的亮。入口前的植栽布置得不張揚,葉片上的水珠安靜地待著。Richie 說:「這裡的『慢』是自然給的。」Noah 默認。
場地 B 的休息區有一堵半高牆,把坐著的人與投影區隔一點點距離;那堵牆讓說話聲音變溫柔。Noah 把手放在牆上,感覺木面溫度:「這裡適合『復盤』。」他轉身對 Anton 說,「結束後,大家不是散去,是『自然轉入復盤』——牆就是轉場。」
Anton 走到牆的另一邊,看了一眼牆角度:「那『心臟』在哪裡?」
Noah 在牆的邊緣比了一個沒有落下的點。「牆不是心臟,但可以讓心臟呼吸比較穩。」他說。
出了場地,時間已經越過傍晚,晚市的燈光開始把街道逐段接起來。三人簡短地分工,Richie 去做現場流程腳本,Mask 去算聲光與空調的細節,而 Anton 盯著 Noha:「圖今晚要嗎?」Noah 說:「我先給骨架,不填人名。」Anton 微笑:「那就不會有人吵你『為什麼不是我』。」Noah 回以一個不明顯的笑。
散場後,Noah 沿著騎樓慢慢走。雨水在屋簷上滴成規律的拍點,他的腳步在拍點之間穿梭。他想起 Moker 的 48 型白板,想起那夜他問的那個問題——「誰提醒人『此刻你是誰』?」答案還是那句:儀式。但此刻他忽然想到,儀式之上還要有一層「敘事」。儀式是骨,敘事是皮,皮要讓人願意在光底下走。
(Noah OS)卡不是商品,是敘事的把手。學院不是課程,是敘事的屋頂。俱樂部不是聚會,是敘事的街道。把這三個接口接起來,才會有真正的城。
手機再度震動:「Yunik:7 月上線,首頁一屏可拿一個『故事位』,但字數極限,需要一句話抓住人。我們可以用『卡』當門。」Noah 站在一家亮著白光的麵店門口,抬眼看見店裡一張一張白桌面連成一條柔軟的白路。他用拇指回:「一句話:『你以為你在抽一張卡,實際上你在對明天的自己下指令。』」他又加了一句:「故事位圖像別放『卡』,放『手』——拿卡的手,因為人會把自己的手當成『我』。」
他收起手機,進了麵店。點了一碗清湯細麵,一盤小黃瓜。湯先上來,蒸氣把眼鏡鏡片輕輕弄霧,他摘下眼鏡,用紙巾壓了一下,視線變乾淨。吃到一半,Joes 又傳訊:「隱形助教的話,我可以做一個『只聽不說』的版本——他只會『看懂』現場誰需要被看到,然後透過主持人的耳麥『提示』他去看見那個人,但主持人不說『有人提醒我』。你要嗎?」Noah 把筷子放下,回:「要。規則:每十分鐘不超過一次;每場只幫三個人;所有提示只用『看』字,不用『說』字。」
他補了一句:「例如:『請你看一下今天為自己選的卡。』不是『請你說一下』。看是內聚,說是外放。我們先讓場域內聚。」
(Noah OS)一場活動如果全部是「說」,能量會散。要用「看」把能量收回來,再用「做」把能量落地。說要留在最後,像揭幕,而不是像開幕。
吃完麵,夜風已經把街上的濕氣吹到更遠的地方。回到住處,他把燈開到不那麼亮的程度,桌上只留一盞。筆記本翻到那張四圓、外加護城河的頁。他在四圓之間加上更細的箭頭,像在血管上標記瓣膜的方向。「對外口」與「製程口」之間畫了一條點線——表示平時不直接相連,只有在某些節點開閥。這個閥的名字,他寫下:「敘事」。在「現場口」與「決策口」之間,他加了一個小小的圓點,標記:「復盤」。
他停了一下,翻到下一頁,畫了一個更大的矩形,框住整個「俱樂部」。矩形上方他寫:「學院」。矩形右邊他寫:「M 平台」。矩形下方寫:「客服/秘書線」。三個外框透過
(未完待續)
《半年的約定》摘要與閱讀指南
這是一部融合真實商業戰場經驗與內心劇場描寫的半虛構商戰成長小說。故事核心圍繞主角 Noah——一位身兼創業者、顧問、產品開發者與父親角色的人,在半年內背水一戰,必須完成經濟翻身與多條事業線佈局,同時面對商業談判、團隊協作、人脈經營、情感羈絆與人生選擇的多重壓力。
小說最大特色是「沉浸式心理 OS」與「多線交錯敘事」:
- 心理 OS:在每個決策瞬間,你都能「聽見」角色的內心對話、直覺反應、過去的閃回與未說出口的盤算,讓讀者不只是看事件,而是參與思考與感受。
- 多線交錯:每一章都有 3-4 條主線同時推進,包括 AI 商業佈局、顧問合作、產品上架、資源整合,以及隱藏的人際伏筆與情感線索。
適合的讀者:
- 喜歡真實感與策略思維並存的商業小說讀者
- 對創業、談判、人脈經營、產品行銷、AI 技術應用有興趣的人
- 喜歡角色有深度、互動細膩、情感真摯又不失幽默的故事
閱讀前的心態準備:
- 這不是快節奏爽文,而是需要你帶著觀察力,細細品味人性互動、商業策略與情感暗流的小說
- 故事會大量帶入現實場景與專業知識,有些橋段會像在旁聽一場高強度的商戰對話
- 你會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看到真實與虛構交織,甚至懷疑哪些情節其實真的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