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談數位閱讀時,資料庫的部分我未必會每次都提到,主要是看時間安排。不過,在高中階段,如果要講數位閱讀,我一定會想談談「圖書館資料庫」的使用。原因很簡單我們一直希望學生能接觸到優質、經過篩選且具有公信力的素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最常接觸的內容來源,大多是社群媒體,偶爾是一些良莠不齊的書籍。真正經過專業審核的內容,幾乎鳳毛麟角。相較之下,圖書館的期刊資料庫的嚴謹程度士比較可信,又不致於像博碩士論文般艱深。
而且既然已經談到數位閱讀與數位素材,我希望學生除了電子書、電子雜誌,也能逐漸接觸到具學術性質的期刊。另外,圖書館的資料庫不只包含學術期刊,還可能包括報紙資料庫、語言檢定資料庫、繪本資料庫,甚至音樂資料庫等,透過實際的接觸都能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視野。
一般來說,我比較常提到的資料庫有:
-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

- funday語言檢定資料庫

- OverDrive 分級英文閱讀資料庫

- Tumble 兒童電子書資料庫(含分級繪本)

- 其他如音樂資料庫、報紙資料庫等

表面上看,這些好像與升學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將數位閱讀視為一種公民素養,就會發現這些資料庫與生活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古典音樂資料庫可能比 YouTube 或其他串流平台提供更有系統編排的音樂內容,除了能接觸到管樂、弦樂、歌劇、交響樂等多元曲目,還能比較同一首曲目在不同時期的演奏風格。若學生透過老師的介紹或自主探索發現古典樂的趣味,就能擴展對音樂的認知,並豐富生活層面。例如陳明章老師就曾說他的音樂受到「世界音樂」很大的影響,而很多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元素,也讓世界音樂更加豐富

數位閱讀早已突破傳統閱讀的範疇,從文字到圖片、影片,甚至純音訊,或是多種媒介的融合,皆有可能。一旦這些素材被介紹並被使用者接受,就有機會拓展生活認知,甚至激發更多資料探索的興趣。對我而言,這就是推廣數位閱讀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