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中,「完美」常被賦予無限的光環,成為一種理想的投射。然而,這樣的理想化往往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而是一條鋪滿玻璃碎片的路。
追尋完美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觸碰理想與現實之間那層脆弱的界線。
如果你將某人視為完美,那麼你也等於許諾了自己受創的資格。你獲得的,是一筆情感上的「傷害點數加成」。
從此,如履薄冰,步步驚心。
所謂「完美的人」,從來不是客觀存在。
那只是觀看者眼中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對理想的渴望。
這樣的評價,究竟是出於偏好?還是情感的投射?
又或者,是任性堆砌起的幻象?
這樣的思考點出了主觀性的本質:「完美」不是存在於對方身上,而是你選擇如何觀看對方的方式。
理想化,往往來自一種情感上的任性,或是一種強加的渴望,而非對方真實的樣貌。
同時,它也帶來某種壓力——維持那個「理想狀態」的壓力,使人不敢觸碰、不敢質疑,只能小心翼翼地在關係中維持平衡,像走在一層隨時可能碎裂的冰上。
我們需要理解:理想化如何被建構,又如何反過來吞噬構築它的人。
所謂的完美,最終可能什麼也不是,卻代價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