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電力需求增加,世界部分地區重啟核電廠,理由是發電量多且穩定;而有些人擔心核電廠如發生核災,對社會將造成長期且嚴重的衝擊。
雖擔心的事90%不會發生,但風險管理的思維是:必須推估最壞情況,並判斷能不能承受。
以台灣屏東恆春半島的核三電廠來看,半徑20公里核災應變範圍內的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居民大約四萬人,主要從事觀光及農業,再依電信業者統計,當地知名的墾丁海灘舉辦大型活動,可吸引20萬人次以上遊客。
如這時發生核災,部分遊客可能因不熟悉警報及疏散程序而出現恐慌,於是趕緊逃離造成踩踏事故,也造成當地主要對外道路台26線屏鵝公路車禍、嚴重塞車,影響救災車輛進入延誤救援進度。且當地醫療資源及因應輻射傷害用的碘片,能不能應付居民及大量遊客的需求,是個好問題。
長期影響更廣。核災發生後,恆春半島需長期封鎖,居民就得遷村,面臨工作轉換及生活適應,甚至被外地居民以擔心核污染理由歧視。
尤其當地是台灣主要的洋蔥產地,如因核災停產,將推高菜價增加民生支出,如有農民因此決定非法進入封鎖區域,種受污染的農作物,賣給不知情的民眾吃,食藥署及衛生局就得付很多錢,買儀器請人檢測維護食品安全,增加官方的財務負擔。
再依新北八仙塵爆事件,造成大約五百人受傷,全民健保為此支出至少新台幣七億元的醫藥費案例推估,核災造成的傷病、心理壓力規模可能更大,全民健保的財務負擔會更重。
既然不少年輕人會到墾丁旅行,可能因輻射傷害及災難場面,造成長期身心疾病、癌症、基因突變,而沒辦法工作、服兵役、生小孩,官方還因此少了稅收、兵力來源,也拉低生育率造成人口規模縮減,影響台灣的未來發展。
因此核電政策討論除發電效率及成本,也需評估如發生核災,社會能不能承受後果,希望這次推估只是成為文創作品點子來源,永遠不會成真,就能安心在墾丁玩水、享受假期。
※附註:
1.第二段是借用日本作家枡野俊明,出版的《你所煩惱的事, 有九成都不會發生》書名哏:
https://adcenter.conn.tw/3Nv-E
2.第三段是查維基百科記載恆春半島各行政區人口資料,並參考屏東縣政府〈台灣祭首日湧入30萬人次 墾丁大街人潮再現〉新聞稿,及比對近年相關活動的規模:
https://www.pthg.gov.tw/News_Content.aspx?n=EC690F93E81FF22D&s=39B011B95104A8A8
3.台灣的核能安全委員會製作影片,說明<聽到核災警報聲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rfcf9PEjA
4.第六段所提可參見車城鄉公所網站在地特產網頁:
https://www.pthg.gov.tw/checheng/News_Content.aspx?n=DC12BA00C3D1892F&sms=6CAFC4456DFBA1F6&s=3F9CD065BC43BE00
5.第七段所提可參考健保署〈八仙粉塵暴燃事件發生週年,醫療照護情形說明〉:
https://www.nhi.gov.tw/ch/cp-7535-054a5-3255-1.html
6.相關資料可參考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訪談受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核災影響的民眾,出版的《車諾比的悲鳴》書本:
https://idragon.info/3Nv_-
7.台灣小說家伊格言也出版《零地點》小說,推估台灣新北福隆的核四電廠如發生核災,對台灣社會將造成什麼影響:
https://adcenter.conn.tw/3Nv-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