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M平方-Podcast-25.08.17
**台灣被課徵的是20%對等關稅,20+N(再加上原有關稅)。
*相比競爭經濟體,這不是一個有利條件,但台股自 4/7 至今仍上漲約 25%,逼近 24,000 歷史高點。*市場疑惑在於,為何高關稅環境下,台股仍然如此強勢。
*因此團隊提出8大問題,逐一分析未來走勢。
**台灣關稅細節
*研究員Jat說明,關稅水準大致符合預期,先前就推測會落在20%。
*半導體則有望設立豁免機制,但暫時無法爭取更低的對等關稅。
*原因之一是台灣在汽車、農產品關稅談判中比較堅持,造成僵局。
*加上川普即將與習近平會面,台灣在地緣政治上處於微妙位置,因此美方不會輕易放鬆。
*目前台灣的20%對等關稅已於8/7生效,若加上原始最惠國稅率,實際上是20+N。
*對比之下,日本與歐盟談判後採取非疊加模式,而台灣仍屬疊加計算。
**受影響產業
*傳產衝擊最大,因毛利率較低,難以轉嫁關稅成本。
*工具機(機械設備)產業討論度高,台灣全球市占僅第七名,競爭對手如日韓德國更強,關稅負擔增加壓力大。
*其他中低階製造業也將受影響,除非能切入利基市場或掌握高市占。
*例如高階自行車市占率全球過半、高機能布料市占率七成,這類產品具備較高溢價能力,較能將關稅轉嫁消費者。
**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雖然對等關稅出口面影響有限,因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佔台灣出口七成,而這部分可能被豁免。
*但內需面存在風險:受影響產業涉及廣泛就業,估計超過30萬勞工恐受衝擊。
*可能出現無薪假、減薪或失業情況,近期製造業無薪假人數已有回升跡象。
*勞工薪資下降將進一步壓抑內需市場,而內需本就處於降溫階段。
*整體來看,雖出口總量受影響有限,但就業與消費的間接衝擊不可忽視。
*台股之所以仍強勢,是因AI與半導體出口占比高、目前仍處於景氣核心動能。
**川普宣布半導體關稅背景與影響
*8/7川普宣布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措辭強硬,但同時提出投資美國可獲稅務抵免的條件。
*此舉震驚市場,但因台積電競爭力與溢價能力極強,若無豁免,成本將轉嫁美國自身。
*在AI發展需求下,美國不可能完全封殺,因此 開放在美投資或承諾投資 即可獲得豁免。
*案例包括蘋果,顯示不僅晶片,連手機、PC等終端產品亦可能獲得關稅豁免。
**豁免與細節待釐清
*豁免意味課稅為零,但仍有不確定性:認定標準是公司還是原產地?
*若使用未在美投資的零組件,關稅如何計算?投資規模是否有門檻?
*雖細節未定,但已有框架,整體影響屬可控。
**企業因應措施
*品牌廠可能效仿蘋果,以投資換取免稅,目前已有輝達、德儀、美光、IBM表態。
*無產能的IC設計與通路業者,將強化與美國供應鏈合作,提升產品 美國製造 比重。
*已有產能者會擴大美國布局,把握合作與轉單機會,並受惠2026年前投資抵減額度提高。
**台灣傳產與政府壓力
*台灣傳產(農業、汽車等)將面臨更大壓力,高科技產業若符合美方期待則可獲豁免。
*台灣政府未來恐需讓步,開放市場換取關稅下調。
*美國長期不滿台灣的農產品與汽車關稅,若降稅,將衝擊國內汽車與部分農業。
**汽車與農產品衝擊
*台灣車廠(和泰車、裕隆、中華汽車)庫存天數偏高,新車銷售低迷,關稅下調將迫使更多降價。
*農產品中,自給率高的(如地瓜、豬肉、雞肉、鮮奶)壓力大;自給率低的(如馬鈴薯、牛羊肉)衝擊有限。
**出口與AI需求支撐
*台灣出口持續強勁,AI為最大動能。
*近期手機、PC、工業晶片有提前拉貨,短期需求將回歸正常,對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略有壓力。
*然而AI投資仍在加速,長線出口需求萬里無雲。
**市場憂心先進製程大量移往美國,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
*但不同於80–90年代勞力密集產業外移,這次主要因地緣政治,而非成本。
*半導體高度專業化分工,台灣掌握90%以上先進製程,美國仍須依賴台灣供應鏈。
*美國不具長期製造基礎,勞動力與供應鏈不足,製造業職缺預估有半數難以填補。
*因此要完全取代台灣難度極高。
**台股與產業展望
*半導體關稅利空已出盡,且有解方,出口與半導體影響可控。
*AI趨勢仍在中途,台灣長期出口與台股表現有撐。
*非半導體傳產則面臨壓力,營收衰退明顯(如水泥、航運、汽車、塑膠)。
*電子營收6月仍年增20%,但傳產雙位數衰退。
*台股挑戰新高,但站上200日均線公司不到三成,顯示資金集中於少數電子龍頭,產業分歧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