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遇 Vol.1.2 |芳療歷史|芳香療法從哪來(下)
1920至1980年代:芳香療法產生與派別
恢復健康福祉的事件稱作為「治療」,在各地也產生當地的流派,我們用地區及重要人物作為介紹:
1920年代-法國-芳香療法名稱出現
雷內‧摩利斯‧蓋特佛賽(René-Maurice Gattefossé)在實驗時燙傷,意外發現薰衣草治燒傷,開創「芳香療法」一詞。這也在二戰治療傷兵時達到實證效果。
1940末至1950年代初期 法國-臨床運用
尚‧瓦涅(Jean Valnet )作為軍醫,因應戰場上對於嚴重燒燙傷及創傷的實證效果及科學家支持,醫界開始接受,並將芳療用於臨床,芳香療法之臨床醫療也於1980年代出版。
1960年代 英國芳療之母-按摩技術產生
英國芳療之母馬格利特‧摩利(Marguerite Maury)為第一位將芳香療法結合按摩技術的人強調低濃度的按摩應用,也帶入醫學臨床的輔助療法中。

GPT夥伴示意圖,非歷史圖。感覺當年芳療先驅,帶有溫柔且優雅的氣氛
1985年代 英國IFA國際芳療師聯盟成立。
英國於此時成立了聯盟,而美國:1990 年成立 NAHA,這些聯盟都有做相對應的認證考試,作為教育出更嚴謹使用,此次便是進入美國NAHA體系中,作認證,而選擇的學院本身與中醫芳療及臨床醫事人員做結合,更滿足我的需求推廣芳療教育。世界各地也有其他流派,德國注重化學分析,義大利研究吸入療法。
近代芳香療法
這裡分享一些和相關領域朋友交流後的觀察。
在台灣現行的健保體系中,芳香療法最常見的應用仍是在安寧照護裡。透過安撫性的手法與氣味,幫助患者緩解不適。然而,若放在整體醫療架構裡,它的普及性依然有限。
近年來,隨著教育與高齡照護需求的提升,芳香療法也慢慢被引入更多情境。例如在情緒調節上,它能輔助躁動的孩童;在長者照護上,則能協助認知功能下降的失智患者,減輕焦慮與不安。
這次參與 NAHA 芳香療法的學習,我也希望能把所學應用在失能與亞健康族群身上,不僅幫助舒緩身心的疼痛,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東方的歷史根源
我們很常用歐美派別芳香療法,而東方的芳香療法歷史也十分悠久,主要涉及利用芳香藥物來防治疾病、辟穢消毒以及清潔環境的風俗習慣。(用筆記的方式紀錄,希望讀者別太過介意)
殷商時期至唐代的應用概況
- 殷商時代:甲骨文記載了使用薰爐、艾蒸以及釀製香酒的習慣。
- 周代:禮記中提到人們會佩戴香囊,並用蘭湯沐浴。
- 先秦時期:《山海經》中記載了「戴草佩之可以已瘟」,意指佩戴草藥可以預防瘟疫。
-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將芳香藥物作為「辟溫」(避瘟疫)的主要方法。具體應用包括:
- 使用太乙流金散薰燎。
- 使用赤散搐鼻。
- 用於辟溫殺鬼。
- 製作九香佩飾進行消毒。
- 將粉末狀藥物搓擦身體。
- 使用桃枝浸泡的藥方進行外治。
除了這些歷史記錄,東方芳香療法還有常見的配伍和藥物交流。

GPT夥伴示意圖,非歷史圖。以前對於東方草藥比較熟知的是艾草,沒想到有更豐富的應用!
芳香療法常用配伍
- 漢代:有零陵香散,用於頭風、傷寒、痰飲以及各種疼痛。
- 晉代:有鴨頭丸,適用於各種風病和卒痛。
- 宋代:有蘇合香丸,用於寒氣內鬱、嘔吐、眩暈等症狀。
- 明代:有鵝梨帳中香,用於溫氣、散寒、理氣。
- 清代:有百和香,用於祛風理氣及各種疼痛。
芳香藥物的中文交流
- 魏晉南北朝:《益州記》中提到雞舌香(丁香),用於消除口臭。
- 隋代:《新唐書》記載沉香、檀香、龍涎香等是來自海外的貢品。
- 宋代:《夢溪筆談》提到龍涎香、丁香、木香、乳香、沒藥、安息香等為海外進口藥材。
- 明代:《本草綱目》中收錄了乳香、沒藥、沉香、安息香、蘇合香、龍腦、麝香、冰片、丁香、豆蔻等藥材的藥用價值。
- 清代:《醫宗金鑒》中提及來自各地的芳香藥物,如廣藿香、檀香、白芷、艾草、薄荷、丁香等,用於多種醫療用途。
芳香療法配伍與類別
- 配伍形式:東方芳香療法會指明劑型,例如單方、複方、香薰、沐浴、塗擦等。
- 主要類別:包括中藥(傳統中藥)、西方草藥(天然植物藥)、印度草藥(阿育吠陀)、日本漢方(和漢藥)和中東草藥(伊朗草藥)。
身為理組生,已經脫離歷史課程約七、八年,有故事背景後,對於香味的感授予應用更有「味道」了呢!
期待下一回的《香遇》。
下回預告:初學者的慢步調精油調配!(名稱還沒想好,是精油調配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