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若洽那修羅王/帝釋説偈 | 關於努力和忍耐
某日,佛陀在靠近衹樹林附近的地方,進行日間的禪坐。 三十三天神之王--帝釋天(=薩卡)和名為「維若洽那(Verocana,意譯:太陽)」的阿修羅王來到佛陀所在的屋宅,他們分別站在門的兩側,以偈言交談。
維若洽那說: Vāyametheva puriso 一個人應該努力 yāva atthassa nipphadā 直到已達成目標 Nipphannasobhano attho 達成目標光輝現 verocanavaco idan 此乃維若洽那說 帝釋天則回應: Vāyametheva puriso 一個人應該努力 yāva atthassa nipphadā 直到已達成目標 Nipphannasobhano attho 達成目標光輝現 khantyā bhiyyo na vijjatī 忍耐比努力更好 維若洽那再說: Sabbe sattā atthajātā 一切眾生的目標 tattha tattha yathārahaṁ 都是在滿足需要 Saṁyogaparamā tveva 如同駝獸載運貨 sambhogā sabbapāṇinaṁ 直至終點方休止 Nipphannasobhano attho 抵達終點光輝現 verocanavaco idan 此乃維若洽那說 帝釋天這樣回應: Sabbe sattā atthajātā 一切眾生的目標 tattha tattha yathārahaṁ 都是在滿足需要 Saṁyogaparamā tveva 如同駝獸載運貨 sambhogā sabbapāṇinaṁ 直至終點方休止 Nipphannasobhano attho 抵達終點光輝現 khantyā bhiyyo na vijjatī 忍耐比努力更好 ---- 經文講述Verocana(維若洽那)阿修羅王與帝釋天之間,關於「人生的意義」的對話。 根據網路上找的資料,維若洽那與因陀羅(印度奧義書、各類神話紀錄中,相當於的「帝釋天」的天神),曾一起在Prajāpati(巴利語:Pajāpati,音譯:巴嘉巴帝,為印度奧義書中的創世神)那裡學習『梵我』 因此,對話裡講修行目標,指的是印度傳統宗教中的『梵我』,而非涅槃。 這是篇佛陀一句話也沒說的開示。 也沒有「如是我聞」之類的開頭,也不見有比庫坐著聽法,不能確定究竟是什麼人(或天眾)聽了之後記下來的。 不過關於努力和忍耐這兩點,卻是佛陀所說的十種波羅蜜的 viriya:精進 khanti:忍耐 但,維若洽那阿修羅王和薩迦帝釋天,兩人站在門的兩邊,彷彿也象徵了他們並非實踐佛陀所說的中道。 精進和忍耐,必須適度並且依照現況來斟酌。 一味地追求精進、認為只要吃苦就能得到涅槃解脫,這是錯誤的邪見。 一味地忍耐,卻不採取別的改善方案,把所有現況都歸咎為業果,認為只能接受天命之外,沒有任何改變的機會,這也是錯誤的邪見。 只有適度地精進,正確地忍耐,才能幫助我們走穩八正道,不會落入兩個極端的任一邊。 或許這就是為何經典還收收錄了這篇故事的原因。 觸類旁通地,在此穿插引述佛陀的法語--法句經中,佛陀是如此說明忍耐和真正精進的目標: [出自法句經(Dhammapada - 14. Buddhavaggo(佛陀品) 第184偈]

法句經( 14 佛陀品 )第184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