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那一次,阿修羅族獲勝,天族戰敗。 被打敗的天族軍隊就往北方逃跑,躲避阿修羅族的追捕。 這時,薩卡(=帝釋天)--天神之王對他的車夫--馬達利說了這段偈言:

帝釋説偈 | 慈心
Kulāvakā mātali simbalismiṁ 木棉樹上有鳥巢 Īsāmukhena parivajjayassu 馬達利請駕車離 Kāmaṁ cajāma asuresu pāṇaṁ 我願命葬於敵手 Māyime dijā vikulāvakā ahesun 勿令鳥兒無巢歸 『是的,大王』馬達利領命後,就駕著以千匹純種駿馬拖拉的馬車轉回頭。 阿修羅族看到後,就想: 『帝釋天的座駕轉回頭了!他要再回來決一死戰!』 他們心中感到恐懼,就趕忙逃回了自己的大本營。 帝釋天就這樣憑藉持法而獲勝了。 ---- 本篇的開示重點是『慈心』 根據之前幾篇的經文,可以看出帝釋天已經開始實踐佛陀的教導,他開始學習無瞋。 搭配本篇經文後段的描述,帝釋天率領的軍隊,可能確實會全軍覆沒,所以帝釋天才會決定逃跑。但阿修羅族認同帝釋天的實力,再加上也知道即使有獲勝的能力,但他可能會在爭戰中,選擇退讓。 因此,阿修羅族才會一看到他的座駕調頭,就決定逃走。 沒想到,反而讓原本不會獲勝的帝釋天獲勝了。 『不願其他眾生受苦』是一種同理心,是因為知道: 若我想要活得開心,對方也會想要活得開心。 因此,我不能將自己的開心建立在對方因為無法開心而感到痛苦的狀態之上。 對在家居士來說,受持「五戒」就等同於修習最基本的慈心。 【五戒】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殺生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竊盜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邪淫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妄語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飲酒

居士律法 | 五戒
也就是在即使無法滿足自身的慾望、會危及自身的利益時,也會盡全力選擇不傷害其他眾生的做法。 就如同經文中的帝釋天,因為他的馬車是由千匹純種駿馬所拖曳,速度和撼動力,可以輕易摧毀一個小小的鳥巢。 但他知道自己也正是在驅車回家,鳥兒築巢也是希望有家可歸。 所以為了保護鳥兒小小的巢,他寧願回頭和阿修羅族決一死戰。 由於這裡善念,令他獲得一勝。 『持法者受法保護』 在基本的生活中,培養善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不要傷害其他眾生,就是修習慈心。 而慈心可以消除瞋心,無瞋就會逐漸成為無害,無害就不會令他人恐懼或厭惡,就會成為沒有敵人的『無敵』之人 真正的無敵之人, 不是用武力或權力,使眾人因為恐懼而臣服,而是沒有人會因為恐懼或排斥他、沒有人想成為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