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 11.6 💠 Kulāvaka-suttaṃ(鳥巢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那一次,阿修羅族獲勝,天族戰敗。 被打敗的天族軍隊就往北方逃跑,躲避阿修羅族的追捕。 這時,薩卡(=帝釋天)--天神之王對他的車夫--馬達利說了這段偈言:

帝釋説偈 | 慈心

帝釋説偈 | 慈心

Kulāvakā mātali simbalismiṁ 木棉樹上有鳥巢 Īsāmukhena parivajjayassu 馬達利請駕車離 Kāmaṁ cajāma asuresu pāṇaṁ 我願命葬於敵手 Māyime dijā vikulāvakā ahesun 勿令鳥兒無巢歸​ 『是的,大王』馬達利領命後,就駕著以千匹純種駿馬拖拉的馬車轉回頭。 阿修羅族看到後,就想: 『帝釋天的座駕轉回頭了!他要再回來決一死戰!』 他們心中感到恐懼,就趕忙逃回了自己的大本營。 帝釋天就這樣憑藉持法而獲勝了。 ---- 本篇的開示重點是『慈心』 根據之前幾篇的經文,可以看出帝釋天已經開始實踐佛陀的教導,他開始學習無瞋。 搭配本篇經文後段的描述,帝釋天率領的軍隊,可能確實會全軍覆沒,所以帝釋天才會決定逃跑。但阿修羅族認同帝釋天的實力,再加上也知道即使有獲勝的能力,但他可能會在爭戰中,選擇退讓。 因此,阿修羅族才會一看到他的座駕調頭,就決定逃走。 沒想到,反而讓原本不會獲勝的帝釋天獲勝了。 『不願其他眾生受苦』是一種同理心,是因為知道: 若我想要活得開心,對方也會想要活得開心。 因此,我不能將自己的開心建立在對方因為無法開心而感到痛苦的狀態之上。 對在家居士來說,受持「五戒」就等同於修習最基本的慈心。 【五戒】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殺生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竊盜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邪淫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妄語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願受持學:不飲酒​

居士律法 | 五戒

居士律法 | 五戒

基本上若能做到這五條,就等於達到了「不害」的境界。

也就是在即使無法滿足自身的慾望、會危及自身的利益時,也會盡全力選擇不傷害其他眾生的做法。 就如同經文中的帝釋天,因為他的馬車是由千匹純種駿馬所拖曳,速度和撼動力,可以輕易摧毀一個小小的鳥巢。 但他知道自己也正是在驅車回家,鳥兒築巢也是希望有家可歸。 所以為了保護鳥兒小小的巢,他寧願回頭和阿修羅族決一死戰。 由於這裡善念,令他獲得一勝。 『持法者受法保護』 在基本的生活中,培養善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不要傷害其他眾生,就是修習慈心。 而慈心可以消除瞋心,無瞋就會逐漸成為無害,無害就不會令他人恐懼或厭惡,就會成為沒有敵人的『無敵』之人 真正的無敵之人, 不是用武力或權力,使眾人因為恐懼而臣服,而是沒有人會因為恐懼或排斥他、沒有人想成為他的敵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1會員
33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17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比賽。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帝釋!讓我們來比比誰說的話,才是真正的好話吧!』
Thumbnail
2025/08/17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比賽。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帝釋!讓我們來比比誰說的話,才是真正的好話吧!』
Thumbnail
2025/08/16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名叫Vepacitti(音譯:威霸奇帝)
Thumbnail
2025/08/16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名叫Vepacitti(音譯:威霸奇帝)
Thumbnail
2025/08/15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他召集了住在附近的比庫們,並對他們說起: 「很久以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Thumbnail
2025/08/15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他召集了住在附近的比庫們,並對他們說起: 「很久以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