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和阿修羅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比賽。
當時阿修羅族的首領--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帝釋!讓我們來比比誰說的話,才是真正的好話吧!』
帝釋天也對威霸奇帝說:
『威霸奇帝!讓我們來比比誰說的話,才是真正的好話吧!』
然後,天眾和阿修羅眾一同選出了一些天神,組成一個評審團,並說:
『這些人能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阿修羅的首領--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眾神之王,你來說個偈語吧!』
帝釋天則回答:
『威霸奇帝,您是這裡最年長的神,應該由您先說偈語。』
於是,威霸奇帝便說了這段偈語:
Bhiyyo bālā pabhijjeyyuṁ
蠢人會變本加厲
no cassa paṭisedhako
若是無人制止他
Tasmā bhusena daṇḍena
應採取嚴刑峻法
dhīro bālaṁ nisedhaye
能讓蠢人不犯傻
威霸奇帝說完偈語之後,阿修羅眾響起一片歡呼聲,但天眾們則保持沉默。
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眾天之王,請說偈語。』
帝釋天說出以下偈語:
Etadeva ahaṁ maññe
這才是唯一之道
bālassa paṭisedhanaṁ
能令愚人不犯傻
Paraṁ saṅkupitaṁ ñatvā
發現此人心已亂
yo sato upasammatī
正念冷靜對待他
帝釋天說完偈語之後,天眾響起一片歡呼聲,但阿修羅們則保持沉默。
帝釋天對威霸奇帝說:
『眾天之王,請說偈語。』
威霸奇帝說出以下偈語:
Etadeva titikkhāya
天神王說的方法
vajjaṁ passāmi vāsava
我看來很有問題
Yadā naṁ maññati bālo
倘若蠢人這麼想
bhayā myāyaṁ titikkhati
「他因恐懼忍讓我」
Ajjhāruhati dummedho
他會更加報復你
gova bhiyyo palāyinan
好比狂牛追人跑
威霸奇帝說完偈語之後,阿修羅眾響起一片歡呼聲,但天眾們則保持沉默。
威霸奇帝對帝釋天說:
『眾天之王,請說偈語。』
帝釋天說出以下偈語:
Kāmaṁ maññatu vā mā vā
「他因恐懼忍讓我」
bhayā myāyaṁ titikkhati
怎麼想都隨他去
Sadatthaparamā atthā
若人為了自己好
khantyā bhiyyo na vijjati
忍耐才是最上策
Yo have balavā santo
一位真正的強者
dubbalassa titikkhati
對弱者也能忍讓
Tamāhu paramaṁ khantiṁ
稱之為最勝安忍
niccaṁ khamati dubbalo
而非弱者的屈忍
Abalaṁ taṁ balaṁ āhu
愚人所謂的力量
yassa bālabalaṁ balaṁ
實則傻氣且虛弱
Balassa dhammaguttassa
強者受到法保護
paṭivattā na vijjati
此事無人能反駁
Tasseva tena pāpiyo
對憤怒的人生怒
yo kuddhaṁ paṭikujjhati
那樣做只會更糟
Kuddhaṁ appaṭikujjhanto
不對憤怒者生怒
saṅgāmaṁ jeti dujjayaṁ
則勝難勝之戰場
Ubhinnamatthaṃ carati
為了自己與他人
attano ca parassa ca
贏得雙方的利益
Paraṃ saṅkupitaṃ ñatvā
知道已經被激怒
yo sato upasammati
則此人覺知寂止
Ubhinnaṃ tikicchantānaṃ
兩者都能被療癒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Janā maññanti bāloti
那些不懂法的人
ye dhammassa akovidā
反將智者當愚人』
帝釋天說完偈語之後,天眾響起一片歡呼聲,但阿修羅們則保持沉默。
然後,評審團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說:
『威霸奇帝所說的偈語,會引起更多的折磨和暴力,這就是爭論、爭吵、爭議的開端。
帝釋天所說的偈語,不會引起更多的折磨和暴力,能使人們遠離爭論、爭吵、爭議。
我們認為這場比賽是帝釋天獲勝!』
比庫們!帝釋天以這樣的良言得勝。」
----
本篇的開示,一樣是關於阿修羅和三十三天的天族之間發生的爭戰,但是,這是不動口、不動手。
阿修羅眾的領袖--威霸奇帝所說的偈語,和前一篇中,帝釋天的車夫--馬達利所說的相同,它們都認為若是要制止人犯錯、或使罪犯不再犯罪,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嚴懲教誡』
但是帝釋天則遵循佛陀的教法,認為安忍、包容這些犯錯的人、怒火中燒的人,才是真正不再引發爭執的最佳解答。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贊同威霸奇帝的看法,因為那是一種很直覺的觀念,也就是=做錯事情的人應該受到懲罰。
但是在世間法裡,所謂的對錯,並不一定是符合因果法則的善因或不善因,因此就不能說是對是錯。
此外,世間法的好壞對錯,都是基於「利益損失」為核心邏輯,造成「我/我方」的損失就是壞、是錯。帶來「我/我方」的利益就是好、是對。
然而這些判斷的背後,就是貪瞋癡,無論以人我利益來說,是好或壞,在因果法則之中,全部屬於12種不善心。
不善心中隨之生起的不善心所,都會造下不善業的痕跡,日後緣力成熟,就會變成不善果報。
因此,佛陀要我們安忍,首先利益的人,其實是自己。
無論是以生滅法、緣起法、因果觀來看待自己面臨的這個不善果報(遭遇發怒者對自己發怒、遭遇挑發了自己的憤怒心的人...等等。)
這些都是『智相應』的心,隨之生起的心所中也很重要的美心所,那就是『慧心所』
慧心所,又稱為『無癡心所』,這是可以帶來善果報,也就是根除『無明』的重要的因。
這就是為何佛陀說,以暴不可能制暴,唯有以包容、慈心,才有可能化解一切仇恨。
『冤冤相報何時了?』教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報復只會帶來報復,只有當某個真正看到法的勇士,願意讓一切苦難都到此為止,願意以最大的慈愛和忍讓包容一切悲傷,才有可能終止無盡的恨的循環。
----
威霸奇帝作為天神的年資,多過於帝釋天。以人間的王國概念來說,類似於兩個不同的王者,統治不同的國家,一個年長、一個年輕。
帝釋天所說的偈語,和相應部 7.2中,佛陀所說的偈語一致,他也在前一經,對車夫講一樣的話,本次中文翻譯上,有針對細節的語感做些許調整。
而威霸奇帝所說的,與前一經中,車夫--馬達利所說的一樣。為了顯示人物的個人風格,因此在中文用字上,有做部分調整。
誰是真正的智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