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老二國中老大高中時,由於學校不同,老大爸爸載上學,老二搭校車。
不過老二常反映睡眠品質不好,老公默默決定,只要遇到段考,就親自載他上學(也順便代我決定接手載老大),讓他多睡一會兒。沒先預告,希望給孩子驚喜。
第二次段考一早兒子便好整以暇坐在爸爸的車子等出發;爸爸也「束手就範」似地配合劇本演出,啟程。
在車上,爸爸終於忍不住問:咦,你怎麼會自己跑到車上?我又沒有說我要載你?
兒子:我5點就聽到你下樓的聲音
爸爸:我平常也會5:00就下樓準備早餐啊
兒子默默無語,對話結束。
回家老公跟我分享這段無言的結局,聽得出來,他有點失望兒子怎沒喜出望外。
我問老公:「你一開始的提問是為什麼?」
他答:「我都沒有跟他講,他怎麼知道?」…咦,這是好奇,那背後的感受是什麼?他想了一下再回:「我想知道是不是哥哥有跟他透露?」…欸…這是檢驗預設,背後想這麼問的感受是什麼?老公說不上來。
我乾脆換個問法:「你第一時間看到他自己竟坐到車上時,心理的感覺是什麼?」他似乎開竅了,回:「先是覺得很意外,他怎麼會知道?但還是很開心!可以順利載兒子,滿足他的心願,也沒有與其他家人的衝突,很開心。」
原來,平日老公為了讓親愛的老婆「睡到自然醒」,會負責打理早點,載老大上學。但也會心疼老二得一早趕校車,希望能偶爾載他一程。所以,第一次段考前跟我表明,問我能不能在段考日早起代理他載老大;我直覺否決,理由是老大都高中了,可以趁機練習騎腳踏車。老公便不敢強行要求。
而當老公跟大兒子表明想載弟弟時,老大第一時間便焦慮:「那我怎麼辦?」老公照媽媽的建議說出「練習騎腳踏車」。老大一聽,手足心結出現了:爸爸既然為了弟弟段考有好體力,就不管我段考期間也需要舒適了!
結論是媽媽心軟,考試當天早起接送;不過,也預告下回請自行騎腳踏車,因應不時之需。
有了第一次段考的經驗,第二次段考前,老公不再幫我預先代作決定,只向我表明會載老二,也在老大睡前交代他明日自行上學(老大有了媽媽上次的預告,也作好自己騎腳踏車的準備)。感受到老公默默作了愛與尊重的調節;我們都同樣愛孩子,僅管作法不同,既是偶爾的段考日,我也毋需太過堅持,便承諾會載老大,讓老公多點安心。
因為決定當下已晚了,孩子照理不知真實安排如何。雖然老二表現出理所當然爸爸要載的樣子,沒有出現老公預期的驚喜,讓老公有點錯愕;不過,老公的內心是開心的,至少他很滿意自己這回溝通協調順利。
回到老公對一早親子對話的失望情緒,我請老公思考一下,如果他能在一開始表明自己的心情,再展開好奇,會不會後續對話會有所不同?
他回想自己的起始句,同意好像真有點敵意、像在質問兒子為什麼上車,好似爸爸「理當如此」。然後,就不自覺開啟了「追根究柢查真相」式的辦案對話。相信兒子心情也不太好吧。
老公說他釋懷了,至少我懂;他也相信,當兒子自主坐上車的那一刻,已充份表達懂爸爸的愛。也許親子間,心領神會比說清楚講明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