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看診時不只看病症,還要看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情緒狀態。這種全盤式的觀看,讓我學會了,愛,不是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一份動態的理解。
這份「愛的辨證論治」,適用於所有關係:
- 愛自己:你是否曾因為社會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愛自己,就是練習去「望、聞、問、切」自己的內在,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並溫柔地對待每一個面向的自己。
- 愛他人: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卻忘了去理解對方的「體質」。愛家人、愛伴侶,不只看對方做了什麼,更要用心去感受他為什麼這麼做。這份理解,能讓愛更靠近,也更不容易受傷。
愛,也是一份「雙贏」的談判智慧
在政府機關工作的12年,我學到一個核心原則:溝通的最高境界,是讓衝突昇華成合作。在人際關係中,愛也需要這樣的智慧。
當你和家人意見不合、和伴侶產生摩擦,這不是一場輸贏的戰役,而是一次愛的談判。這份談判,需要你放下個人的堅持,去尋找一個「雙贏」的方案,讓彼此的愛不會在爭執中消磨殆盡。
愛,不是無止境的犧牲與退讓。真正的愛,是透過理性的溝通,找出彼此的平衡點,讓關係得以健康地成長。
愛,是行為科學中的「正向強化」
行為科學告訴我們,人們會重複那些帶來正向結果的行為。在愛的關係中,愛的表達,就是最有效也最溫暖的「正向強化」。
當你給予家人一個擁抱,一句溫暖的鼓勵,一個真心的笑容,這些微小的舉動,都在強化你們之間的連結。愛,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行動上的實踐。
所以,我心中的愛,是一種既有中醫的細膩與包容,也有行為科學的理性與智慧,更有公務體系的沉穩與遠見。
它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在每個選擇的當下,你都可以問自己:「這份行動,能讓愛變得更好嗎?」當你這麼做時,你就是在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