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一個聚會的場合,有朋友這樣跟我抱怨:
「我覺得我很不會跟人相處,不喜歡爭執,所以乾脆自己退讓算了。」
我聽完笑了笑,問她:「那妳知道,退讓其實也是一種談判策略嗎?」
她愣了一下。
談判,不只是為了「贏」,更是為了「雙贏」
你可能會覺得「談判」聽起來很硬,以為「談判」就是商場上的殺價、會議桌上的爭論,或者律師式的你來我往。但我想分享的是,我所理解的談判,其實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溝通藝術,一種讓雙方都能感到被尊重、被看見的智慧。
其實,在我的人生經驗裡,談判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只要有兩個人以上,需要一起做決定,就有談判的存在。我們需要去理解對方的「動機」和「需求」。
- 在職場,你和主管討論工作分配,爭取合理資源,就是在談判。舉例來說,你向主管爭取加薪,談的並不是你在職場多辛苦,而是你的能力能為公司創造多大的價值。
- 在婚姻,你和伴侶討論家務分工、財務計畫,就是在談判。例如你和另一半討論家務分工,談的不是誰做得多,而是如何才能讓彼此都感到公平和被體諒。
- 在生活,你和朋友決定去哪家餐廳、跟家人溝通假期安排,其實也都是在談判。
談判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找到一個雙方都能前進的交集。真正的談判高手,會先放下「我想要什麼」,轉而思考「對方需要什麼」。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你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溝通切入點。
我的談判啟蒙課:從公職到中醫,再到職涯諮詢
我在政府機關服務了13年,那是我談判的第一所學校。公務體系的運作,需要與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人協作,有時意見南轅北轍,這教會我一件事:談判的第一步,是先理解對方的立場和限制,而不是急著說服。「沒有人是局外人」。每個政策、每個決定,都牽動著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談判的目的不是讓一方全勝、一方全敗,而是要找到一個共同的利益交集點,讓雙方都能滿意地離開談判桌。
中醫的「望、聞、問、切」,也能用在談判上
後來,我回到中醫的專業領域,發現看診也是一種談判——
病人希望馬上好,但我知道體質調理需要時間;
病人喜歡吃冰,我需要用最不讓他覺得受威脅的方式,談成一個他願意嘗試的改善方案。
談判就像看診一樣,需要「辨證論治」。
- 望: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情緒反應。對方是緊繃的、焦慮的,還是開放、放鬆的?這些非語言的訊息,往往比說出來的話更真實。
- 聞:傾聽對方的說詞,但更要聽出背後的「弦外之音」。他真的在乎的是錢,還是更在乎被認可?他真的在乎的是時間,還是更在乎自主權?
- 問: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對方說出更多資訊。例如:「你覺得這樣做,對我們雙方的好處是什麼?」而不是:「你為什麼不同意?」
- 切:在充分了解雙方需求後,精準地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個方案可能不是你一開始想到的,但它會是當下最平衡、最健康的選擇。
成為CDA職涯諮詢師後,我更確信:職涯轉換中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跟自己談判。因為改變不只是外部環境的重新配置,更是內心價值觀的重新排序。
談判,從理解自己開始
我們常常因為害怕衝突、害怕被拒絕,而選擇沉默或退讓。但其實,這份「犧牲」不會讓你感到更平靜,反而會讓你逐漸失去自我。
所以,請先問問自己:
- 我的底線在哪裡?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如果得不到,我的替代方案是什麼?
💡 有效談判的三個關鍵
- 把焦點放在利益,不是立場 立場是「我要這個」;利益是「為什麼我要這個」。多問幾個「為什麼」,你會更理解彼此的真實需求。
- 找到雙贏的語言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婚姻,對方願意合作的前提,是覺得自己也有收穫。
- 留有彈性與轉圜 談判不是一次性定案,而是隨著情境調整的動態過程。
職場、婚姻、生活,看似三條不同的道路,其實都需要一樣的能力——談判。
而真正高明的談判,不是「贏過對方」,而是一起找到能走下去的方法。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爭議或分歧時,不妨先問自己:
「我想守住的核心是什麼? 我能給對方什麼空間? 我們能在哪裡相遇?」
當你對自己的需求有足夠清晰的認知,你才能在談判桌上,溫柔而堅定地為自己發聲。這份力量,不只來自於談判技巧,更來自於你對自己的尊重與愛。
無論是在職場、婚姻或生活,願我們都能成為一位優雅的談判者,用智慧與愛,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平衡、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