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電影的前身其實是一張張的照片欺騙過眼睛,意思是說,照片帶著人體視覺神經追趕不上的速度,在眼前經過。那所有的攝影書,也許我們翻閱得夠快的話,都可以是一部電影。
比起一般的攝影集由靜態影像出發,配合翻閱進行的腦內派對,並置內容看似不相干的一張張照片。攝影師鄭弘敬的《1LDK》帶有逐格放映的視覺感受,但你不需要真的以一秒24張的速度來翻閱它,卻像是慢慢進入一部日記式的電影,以兩張到五張類似內容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連續照片,跳接著發生在這「1LDK」空間裡頭的各種觀看。每張照片都能被解讀成是在這個室內空間的某種視線、目光,就好比那組飄著雪的東京街景,也會讓人猜想,也許是隔著窗戶玻璃望出去的景色。
就這樣訂了機票船運公司,開始收拾在日本五年的生活回憶、打包回台灣的行李。在準備離開的半年之間,想要為這個過程留下紀錄,在打掃時每個看似平常的房間角落裡都有許多我們在這裡的證據,我們稱之為灰塵。(創作自述 鄭弘敬)
其實書名就已經為這些照片畫出了大致的輪廓,既是關於房間的,也是關於一段於日本的生活樣貌。在日本311大地震前後的時光,不僅外部的社會因地震和天災所紛擾,許多離鄉暫時定居於東京的人,也在那時決定離開,攝影師自己也多少被這樣的氛圍影響,對於自己的外國人身份以及家鄉有了一個漸漸明晰的理解。
我想這批照片多少反映和記錄了當時那種外在環境與個人內部的不安與變化,而這樣的情緒狀態卻被攝影師事隔12年過後的整理,轉化成了一種像是真空般疏離,卻緩緩帶著溫度的影像。一間租屋處的室內,本質上應該是非常個人和私密的空間,但這種私密性好像正是這批影像具有的溫暖來源,在因製作成書的形式而向他人展開了一道公開的裂縫,伴隨著照片透明清晰的安靜色彩,有一種溫暖的「私密性」向觀者流動而來。
當我看著照片中積蓄的塵埃,也被拉進了屬於自己的房間回憶當中,灰塵於是成為了關於房間的記憶體,一種既私密又共有的居住經驗儲存在裡頭,是打掃時候的過敏噴嚏,也是整理收拾,清空房間時留下的東西。
然而照片真的能為記憶留下證據嗎?當我們拿起相機,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我們想要捕捉的究竟是鏡頭之內的,還是鏡頭之外由拍攝構築的回憶?關於類似的疑問,攝影師鄭弘敬在創作自述的結尾是這樣說的:「可是那些沒有在連續畫面中的時間就這樣消失了。此時我感受到攝影的悲哀,無論如何拍攝,最後我們還是要去腦補那些沒有被拍到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