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看過林芙美子的原著小說,不知道小說中的文字描寫是如何呈現,但成瀨已喜男的鏡頭確實捕捉了語言無效之處,男女之間的幽微情愫瀰漫在人與人的互動中,顯影在畫面上。幾個鏡頭的光,照映在東亞男子瘦骨嶙峋的臉孔上,竟也會讓人恍惚瞧見《北非諜影》等好萊屋黃金時代的黑白朦朧光暈。電影中剪接回憶的方式,雖然在電影的一開始會有點唐突不適應,像是底片錯接一樣,但隨著劇情推衍,觀眾才會慢慢意識到,那種閃回(flash back)式的剪接,是為角色服務的,不是觀眾,是為了要讓觀眾理解這些過往的回憶是如何進入一段談話、關係互動,翻攪記憶的過程。
《浮雲》幾乎把日本文化堆積而成的某種病態婚姻外遇觀、女性的位置以及一些不斷逃離某處至遠方偷情的意象都講完了。孩童在男女偷情的蝸居處,隔著一道門的廊道上,旁若無人玩著辦家家酒的遊戲:女孩扮演著妻子呼喚男孩,飯桌上的寒暄交談,原本應該是人與人最本質的相互照顧,在賀爾蒙和性尚未成熟的身體中,孩童的雙眼是純粹而銳利的目光。
我想往後日本的電影創作者要想就婚姻和男女關係以影像多說什麼,可能都只是補充而已。我看到同樣是改編自白石一文小說的《火口的二人》在外遇/偷情/逃離的基礎之上,加上末日和直白的性愛鏡頭,所以才顯得不同;《失樂園》也只是談論現代都市的外遇與毀滅,對於男性之於女性而猶生於內的某種歪曲本質的描寫,遜色許多。相比現代都市看似真空性的歷史脈絡,本片更爲hard core的連二戰、國族世代創傷都一併交織成一塊,直指日本的民族性和社會文化的種種癥結。
戀情萌芽於戰爭底下才獨有的移動,一批日本人到殖民地的法屬越南從事與戰爭有關但又不是刀槍廝殺的戰場暴力,本質上就有些許逃離(戰爭)的意味在,一直持續到戰敗後的日本國土,最後凋零在島國上另一個終年下雨的小島,一個島嶼中的島嶼。似回到了當初的男女拋棄身分地位、倫理、身/心創傷,相戀的熱帶夢鄉,但男女之間文化上造就的歪曲關係,終究逃離不了國境,持續發揮著影響力,若有似無的隱喻著戰爭的緣因和遺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