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壇在2025年正經歷一場激烈的震盪:藍綠之間的對決持續深化,「大罷免」雖以全軍覆沒收場,但所留下的社會裂痕與政治後座力依然存在;同時,重啟核電的公投議題再度被推上檯面,成為新一輪公共政策與價值辯論的焦點。夾在其中的民眾黨,看似有機會在藍綠激戰下取得空間,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抉擇與困境。究竟在大罷免的挫敗與核能公投的爭議之後,民眾黨的政治定位與未來走向將何去何從?

大罷免的沉思:在邊緣化與轉機之間
「大罷免」成為政黨檢驗民意的關鍵戰役,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場行動不僅暴露了民進黨動員力的不足,也讓社會看清罷免工具在高度分裂的社會下已逐漸失靈。然而,對民眾黨而言,這場罷免與公投其實是一面鏡子。
民眾黨原本寄望以「中間力量」自居,避免在罷免案中投入過深,保持靈活與中立。但結果卻是,選民並未真正看見民眾黨的存在感。對許多中間選民來說,罷免既顯得過度對立、又缺乏正當性,民眾黨若只是袖手旁觀,固然避免背負失敗責任,但同時也失去了一次彰顯政治價值的契機。這樣的「低能見度」讓外界懷疑,民眾黨是否只是「策略性沉默」的政黨,缺乏真正的立場。換言之,大罷免的失利,對民進黨是挫敗,對民眾黨卻是一種邊緣化的警訊。當藍綠在戰場上血流成河時,民眾黨沒有被視為「替代力量」,反而淪為政治邊角的旁觀者。
重啟核電公投:理性與民粹的拉鋸
與大罷免的激情不同,核能公投的議題更直接挑戰政策理性。核能在台灣向來是高度爭議的議題:支持者強調能源穩定與減碳,反對者則憂慮核安風險與廢料處理問題。這是一道價值衝突與科學爭辯交織的難題。
對民眾黨來說,這既是風險,也是機會。民眾黨推出公投,但也未能達到重啟的門檻。加上領銜的人前後時間對核能議題上態度反覆,沒有真正提出具體、專業且可行的能源藍圖,還是沒有打破藍綠各自為政的泥淖。畢竟,國民黨大多是核能支持者,民進黨則長期主張非核,民眾黨若能提出「自己的能源政策」的中間方案,或許能吸引一部分年輕人與務實選民。
然而,風險也在於,核能議題極容易淪為民粹口號的對決。公投戰火升高,支持與反對的情緒會壓過理性辯論,民眾黨的論述還是不夠有力。更糟的是,前後立場搖擺不定,反而會被外界批評「牆頭草」、「沒有核心價值」。
民眾黨的兩難:在戰術與價值之間
民眾黨的現實困境在於:它既沒有國民黨龐大的地方組織,也沒有民進黨的動員能量。它唯一的資產,是「中道」、「專業」、「理性」的品牌。然而,台灣政治長期受情緒動員驅使,理性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如果民眾黨選擇過度依附藍營,或僅僅扮演「反綠」角色,那麼最終將被視為「藍的附庸」,失去存在的正當性。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一套「有別於藍綠」的論述,讓選民相信民眾黨不是搖擺,而是有其獨立價值基礎,更重要的是,持續的做,而不是籤後態度的反覆。
何去何從的抉擇
大罷免的失敗讓在綠營士氣低迷,核能公投的沒過關也沒有真正形成政策。在這場混亂局勢中,民眾黨看似有機會成為「破局者」,卻也可能淪為「邊緣者」。
民眾黨的未來,取決於它能否在激情對抗的時代,提出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政治想像。如果只是隨波逐流,淪為藍綠的影子,那麼它終將被歷史淘汰;但若能在望後的監督中,真正走自己的路,並在地方扎根、擴大社會支持,才有可能在台灣政治版圖中站穩腳步。
坦白說,現在是朝野真正坐下來做對國家社會有利施政的時候,也是民眾黨的試煉時刻,凡是從小地方做起,才能逐步壯大。能否抓住這次契機,將決定它是曇花一現,還是長久存在的第三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