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Mech Muse 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機器人科技嚮導 Mech Muse。今天,我要帶你深入探索德國機器人先驅 NEURA Robotics ——一間以驚人速度崛起的公司。它們透過創新的「認知型機器人」與完整的生態系統,正在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互動的方式。NEURA 不僅在硬體上領先群雄,更憑藉軟體平台的優勢,引領著一場影響工業、家庭與日常生活的革命。
準備好了嗎?跟著我,一起看看 NEURA Robotics 如何在這波 AI 浪潮中,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

NEURA Website
從新創到巨頭:NEURA 的高速成長之路
在 AI 與機器人技術飛速進展的時代,德國的 NEURA Robotics 僅成立於 2019 年,卻迅速成為全球關注的明星。創辦人兼 CEO David Reger 更直言:「認知型機器人將是下一波科技革命,NEURA 將為機器人產業帶來如同 iPhone 之於智慧型手機的劃時代影響。」
短短幾年內,NEURA 已吸引 Volvo Cars Tech Fund、Lingotto Investment Management 等投資者共 1.2 億美元 B 輪融資,並握有來自川崎重工業、歐姆龍等大客戶近 10 億美元訂單。他們的目標更是宏大——2030 年前交付 500 萬台機器人,涵蓋工業、服務業與家庭應用。
4NE1:重新定義人機協作的人形機器人
在 2025 年德國 Automatica 展會上,NEURA 推出了 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4NE1。它是「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新標竿:
- 智慧感知:搭載專利 Omnisensor 全能感測器,能辨識人與物體,並安全地與人類協作。
- 人工皮膚觸覺:在接觸前就能偵測觸摸,互動更安全自然。
- 強大性能:身高 180 公分,重量 50 公斤,卻能舉起 100 公斤有效載荷,並以 5 公里/小時移動。
- 靈活應用:可進行製造、物流,甚至是熨衣、搬運、調製雞尾酒。
- 全年無休:智慧雙電池系統,確保 24/7 運作。
Reger 自信表示:「這款機器人將擊敗地球上所有其他人形機器人。」
MiPA:走進日常的「貼身助理」
除了工業領域,NEURA 也將認知型機器人帶入家庭。全球首款家庭與服務機器人 MiPA,就是為解決勞動力短缺並走入日常而設計:
- 多樣家務技能:吸塵、整理、健康監測,甚至能卸下洗碗機。
- IoT 整合:連接穿戴裝置、智慧家電,協助健康管理與居家生活。
- 平台化設計:開放第三方開發「技能 App」,像手機一樣自由擴展。
Reger 打趣地說:「倒垃圾?檢查血糖?都有 App 可以搞定!」
Neuraverse:機器人界的 App Store
NEURA 的野心不只在硬體。它們打造的 Neuraverse,就像機器人的「應用程式商店」:
- 網路化學習:一台學會的技能,所有機器人都能共享。
- 開放平台:開發者與公司可加入創新應用,並保護智慧財產。
- 核心作業系統:基於 NEURON OS,融合感測器與 API,構築完整生態。
AI 訓練與智慧製造:從 Gym 到 Hive
為了讓機器人更聰明、更快量產,NEURA 推出:
- NEURA Gyms:AI 訓練中心,結合真實與模擬數據,與 NVIDIA 合作開發。
- NVIDIA 深度整合:搭載最新 GR00T N1 模型,透過 Isaac 平台與 Jetson 提升學習能力。
- NEURA Hive:蜂巢式生產法,多機器人協作組裝,實現人形機器人規模化生產。
全球合作網絡:從德國到亞洲
NEURA 與 NVIDIA、SAP、Kawasaki、Omron、Vodafone 等巨頭合作,並積極拓展亞洲市場:
- 台灣廣運 (Kuang-Yung):2025 年 8 月結盟,共拓台灣、泰國市場,強化智慧製造與物流應用。
- HD 現代三湖重工:2025 年 7 月合作,將機器人應用於造船業。
- Vorwerk:2025 年 6 月合作,共創未來家庭機器人應用。
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預測:全球機器人市場將於 2026 年突破 20 億美元,2028 年接近 40 億美元。NEURA 無疑是這場浪潮的領頭羊之一。
未來展望: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智慧時代
NEURA 不只要解決勞動力問題,更要模糊現實與虛擬邊界,徹底改變內容產業、藝術、電影與生活方式。黃仁勳說過:「實體 AI 的時代來了。」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會看到機器人成為實驗室助理、家中廚師,甚至是孩子的導師或玩伴。NEURA 透過創新的產品、生態系統與合作網絡,正推動一個由 AI 驅動的人機共存新時代。
這不僅是一場科技革命,更是一場關於生活與社會結構的變革。NEURA Robotics,正是手握鑰匙的先驅者。
感謝大家閱讀今天的 Mech Muse 專欄!如果你也對機器人科技充滿熱情,記得追蹤我的方格子部落格,我們下週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