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是我「假設」可以這樣作,如果有家長要實際執行的話,請務必針對一些聯繫上的細節下功夫,或是私訊IG跟我討論也可。
本文開始。
遊學,一直是教育行動中,看起來高大上,而且又可以創造學生不同體驗跟視野的活動,所以很常被運用在課程設計上。但畢竟不是每個家長都掌握大量資源,但又想在這個暑假給家裡小孩一個有趣的遊學體驗的話,該怎麼作?
「書店遊學」,是一個你可以考慮的方式。
首先,書店滿佈全台灣,只要你有心去找,一定找得到,更有趣的是,台灣的小書店各有自己著重的點,以及對各自地方的一定掌握度,所以光是去了解每間書店在幹嘛,就是一個可以打開視野的遊學行動。
所以家長可以帶著自己的小孩,先從畫一張自己居住城市的「書店地圖」開始,範圍可以看書店的密集度而定,如果書店夠密集,就算只有一個行政區也可,如果沒這麼密集,擴大到整個縣市也無妨。
那畫這張地圖,也不能只停留在想像。
家長可以安排約五到十天的時程,然後運用下班後的晚上,跟小孩一起討論,帶他想想家裡附近有甚麼書店,知道的請他寫下來,不知道的一起上網查。
白天上班的時候,可以讓小孩就自己查到的資料,前往找尋書店,做個初步的場勘或拜訪,在這個階段,算是初訪,讓小孩透過自己的感官,實際去理解書店,當然,如果家長白天有空,也可以陪同小孩去初訪。
初訪完之後,將這些書店串聯起來,可以用路線串聯、主題串聯、選書串聯,或是各種你們覺得有趣的串聯方式,抓出這些書店的共同性跟連結點,讓書店地圖本身不是分散的一堆書店,而是有一個企劃脈絡在其中的策劃行動。
所以「書店地圖」只是一個概稱,也可以叫作「書店大整理」、「書店攻略」皆可,那如果是希望小孩藉由找書店的過程,更了解自己生活圈的話,那地圖,的確是更精準表達的方式。
然後初訪的過程中,你可以選擇大方的跟書店老闆聊你們的計畫,或是默默走走晃晃繞一圈,以不打擾為原則,把你們要蒐集的資訊帶回去整理,當然,如果你願意跟書店消費,那我相信書店老闆會更歡迎大家上門。
那最基本的可以作到這樣,如果,想要更進階的話,可以參考以下方式。
更進階方式,可以考慮找一間書店(行有餘力要多找兩三間也可)來合作。
除了初訪的觀察資料,可讓小孩嘗試訪問書店老闆(訪問前一定得跟老闆溝通跟確認,不要沒打招呼,劈頭就跑去問,初訪資料要先備齊),請老闆聊聊經營邏輯跟選書風格,不管用圖文紀錄或影像紀錄,請記得一定得先徵求老闆的同意再來作。
這時候你們手上會有些初訪、進階訪談跟參訪的資料,這時候可考慮來幫小孩辦一場「書店地圖」發表會,地點則可選擇在合作書店內,並配合書店營運方式,加減讓書店有點收入(無論是支付協議好的場地費,或讓老闆可用低銷賺點錢,雙方ok就ok)。
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如果家長願意再花多點時間,也可考慮擔起紀錄手的腳色,把整個過程紀錄下來,從開始討論到發表會結束,就會有個完整的遊學行動紀錄。
謹記一件事,量力而為。
要作更多事就得投入更多心力,你跟小孩會是一個團隊,不管要作到什麼程度,都得跟小孩溝通確認,甚至要找書店老闆來外部協力,也有很多眉角要處理。
雖然一開始寫五到十天,但會隨著你們打算投入的規模擴充到一兩個月都有可能。
總之,企劃、行動、確認,只要多注意這幾件事,相信可以創造出一場有所得的書店遊學行動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