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比庫們,薩迦(=帝釋天)的前世是人類,他是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瑪伽(Magha,意為:富裕、禮物)』。這就是他被稱為『瑪伽瓦(Maghavā,意為:大方慷慨者)』的原因。 在前世,薩迦是個人類,他率先送禮給其他人,這就是他被稱為『佈隣達他(purindada,意譯:首位贈與者;另外此字與“purandara”有關,也可譯作:破城者)』的原因。 在前世,薩迦是個人類,他有能力可以送禮給其他人,這就是他被稱為『薩迦(Sakka,意譯:有能者)』的原因。 在前世,薩迦是個人類,他將一棟房子送給別人,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瓦薩王(Vāsava,意譯:施屋者)』的原因。 薩迦能在一瞬間就可以想到一千個他人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薩哈颯喀(Sahassakkha,意譯:千眼)』的原因。 薩迦的妻子是阿修羅族人,名為『素佳(Sujā)』,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素佳之夫(Sujampati(音譯:素佳巴帝)』的原因。 薩迦統治三十三天眾,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天神之王(Devānaminda(音譯:得<ㄉㄟˇ>瓦納民達』的原因。 [以下內容同【相應部11.11經】] 他立下了七個誓言,並且終生奉守,由於這些善業的成就,他死後轉生成為帝釋天。 是哪七個誓言呢?

薩伽(帝釋天)的人間誓約
1. Yāvajīvaṁ mātāpettibharo assaṁ 願我孝養父母直到命終 2. yāvajīvaṁ kule jeṭṭhāpacāyī assaṁ 願我尊敬長者直到命終 3. yāvajīvaṁ saṇhavāco assaṁ 願我語調柔和直到命終 4. yāvajīvaṁ apisuṇavāco assaṁ 願我至命終不講離間語 5. yāvajīvaṁ vigatamalamaccherena 願我至命終不被慳吝染 cetasā agāraṁ ajjhāvaseyyaṁ 安居自宅妥善處理家業 muttacāgo payatapāṇi 慷慨給予並且不求回報 vossaggarato yācayogo 積極佈施樂於奉獻所能 dānasaṁvibhāgarato 喜歡分享贈與他人禮物 6. yāvajīvaṁ saccavāco assaṁ 願我只說實話直至命終 7. yāvajīvaṁ akkodhano assaṁ 願我遠離憤怒直至命終 sacepi me kodho uppajjeyya 即使我確實已經動了怒 khippameva naṁ paṭivineyyanti 怒火也可以被快速止息 就是由於薩迦前世做為人類的時候,立下了這七個誓言,並且終生奉守,由於這些善業成就,在那一世死後,他投生成為帝釋天。 佛陀繼續說了這段偈語:

佛陀法語 | 關於善業

薩伽(帝釋天)的七個名號
1. Maghavā 大方慷慨者 2. Purindada 首位贈與者 3. Sakka 有能施予者 4. Vāsava 施捨居所者 5. Sahassakkha 具備千眼者 6. Sujampati 素佳之夫君 7. Devānaminda 三十三天王 第1~4條,來自於薩迦過去的業。 第5~7條,是薩迦現在的業。 佛陀並不是把一切的果報都說是『過去的業』所造,因為只要是還未證得阿拉漢果位的眾生,分分秒秒都會造業,一切的業都會留下力,在因緣條件相應的時候,就會產生出某個結果。 所以,佛陀又再次重複了前一經的內容,說明了薩迦天帝過去的善業,還強調善有善報的力量。 中國有句非常符合正法的偈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許多人以為果報是立即且當下就會出現,以為一個好人一定會上天堂,壞人一定會下地獄。 但佛陀並不那麼簡單看待業與果報,因為一切都是『緣起』,要等到相應的緣力和緣法聚合,才會產生業的果報,並非固定的等號。 換言之,雖然我們並無法明確掌握緣力什麼時候會聚合,但我們可以盡量增加善業的數量,提高善果報的機率。 這也就是[法句經 10 - 佛陀品 第183偈]所說:

法句經 - 佛陀品 第183偈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ṁ 不造作一切惡業 kusalassa upasampadā 圓滿種種的善業 Sacittapariyodapanaṁ 淸淨自己的心思 etaṁ buddhāna’sāsanaṁ. 這是諸佛的教導 <中譯者:敬法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