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衛城,佛陀說: 「以前,有幾位具有德行、品格良善的仙人住在海邊的葉屋中。 當時三十三天天眾與阿修羅族發生一場大戰。 那些仙人們思忖: 『天眾們是如法且有德者,但阿修羅們是不如法且無德者。我們何不去阿修羅王--三跋拉那裡,請他保證我們的安全。』 於是,就像應該強壯的人伸展手臂那麼快,他們瞬間從海邊的葉屋,移動到三跋拉所在的地方。 抵達後,仙人們以偈言對三跋拉說: Isayo sambaraṁ pattā 仙人來見三跋拉 yācanti abhayadakkhiṇaṁ 請求不傷害我們 Kāmaṅkaro hi te dātuṁ 因您能隨心所欲 bhayassa abhayassa vā 給予傷害或保護 三跋拉也要偈言回覆: Isīnaṁ abhayaṁ natthi 仙人無法得保護 duṭṭhānaṁ sakkasevinaṁ 因親近邪惡薩迦 Abhayaṁ yācamānānaṁ 即使求我給庇護 bhayameva dadāmi vo 我只會給予恐怖 仙人們又以偈言回應: Abhayaṁ yācamānānaṁ 我們來此求庇護 bhayameva dadāsi no 你卻只給予恐怖 Paṭiggaṇhāma te etaṁ 這是你給我們的 akkhayaṁ hotu te bhayaṁ 願恐怖永伴隨你

仙人説偈 | 關於業果
Yādisaṁ vapate bījaṁ 你播下了什麼種 tādisaṁ harate phalaṁ 就會收成什麼果 Kalyāṇakārī kalyāṇaṁ 行善者收成善根 pāpakārī ca pāpakaṁ 作惡者收成惡果 Pavuttaṁ tāta te bījaṁ 親愛的你已種因 phalaṁ paccanubhossasī 後果也由你自負 接著,仙人們又如同一個強壯的人伸展手臂那麼快的速度,從三跋拉阿修羅王那裡,返回了他們的海邊葉屋。 比庫們,後來受到這些有戒德的仙人們的詛咒,三跋拉阿修羅王連續好幾日,晚上都被嚇醒三次。」 ---- 佛陀講述了另一個並非皈依三寶的修行仙人們與阿修羅王之間的故事,基本上,他也沒有給予額外的說法,就只是陳述了一個故事。 學習佛法和「修行」其實並非畫上等號的事。 以比喻來說,就如同:白馬是馬的一個品種,但不是全部的馬都是白馬。 一切不同方式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在以各自的方法,做到『離苦得樂』 佛陀所教的八正道,其實也是讓我們可以離苦得樂,只不過,佛陀說的「樂」是涅槃,是不生所以不滅的、不受條件控制的快樂。 和一般修行人、聞法凡夫、不聞法凡夫所追求的那種「受到條件控制的『樂』」截然不同。 這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有戒行和品德的仙人們,具備某種程度的神通,或者他們是因為嚴守戒行,而是願望容易實現。 但他們抱持的並非是『善心』,同樣的也仍存在明顯的『瞋心』。 不過,佛陀說法必然有目的,也就是: 🔸因果法則並非只存在於佛教, 🔹業與果報是世間的真相。 在此引述由敬法尊者中譯的法句經:

法句經 10 - 刑罰品 第136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