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 11.10 💠 Samuddaka-suttaṃ(薩姆達卡經 / 海邊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舍衛城,佛陀說: 「以前,有幾位具有德行、品格良善的仙人住在海邊的葉屋中。 當時三十三天天眾與阿修羅族發生一場大戰。 那些仙人們思忖: 『天眾們是如法且有德者,但阿修羅們是不如法且無德者。我們何不去阿修羅王--三跋拉那裡,請他保證我們的安全。』 於是,就像應該強壯的人伸展手臂那麼快,他們瞬間從海邊的葉屋,移動到三跋拉所在的地方。 抵達後,仙人們以偈言對三跋拉說: Isayo sambaraṁ pattā 仙人來見三跋拉 yācanti abhayadakkhiṇaṁ 請求不傷害我們 Kāmaṅkaro hi te dātuṁ 因您能隨心所欲 bhayassa abhayassa vā 給予傷害或保護 三跋拉也要偈言回覆: Isīnaṁ abhayaṁ natthi 仙人無法得保護 duṭṭhānaṁ sakkasevinaṁ 因親近邪惡薩迦 Abhayaṁ yācamānānaṁ 即使求我給庇護 bhayameva dadāmi vo 我只會給予恐怖 仙人們又以偈言回應: Abhayaṁ yācamānānaṁ 我們來此求庇護 bhayameva dadāsi no 你卻只給予恐怖 Paṭiggaṇhāma te etaṁ 這是你給我們的 akkhayaṁ hotu te bhayaṁ 願恐怖永伴隨你

仙人説偈 | 關於業果

仙人説偈 | 關於業果

Yādisaṁ vapate bījaṁ 你播下了什麼種 tādisaṁ harate phalaṁ 就會收成什麼果 Kalyāṇakārī kalyāṇaṁ 行善者收成善根 pāpakārī ca pāpakaṁ 作惡者收成惡果 Pavuttaṁ tāta te bījaṁ 親愛的你已種因 phalaṁ paccanubhossasī 後果也由你自負​ 接著,仙人們又如同一個強壯的人伸展手臂那麼快的速度,從三跋拉阿修羅王那裡,返回了他們的海邊葉屋。 比庫們,後來受到這些有戒德的仙人們的詛咒,三跋拉阿修羅王連續好幾日,晚上都被嚇醒三次。」 ---- 佛陀講述了另一個並非皈依三寶的修行仙人們與阿修羅王之間的故事,基本上,他也沒有給予額外的說法,就只是陳述了一個故事。 學習佛法和「修行」其實並非畫上等號的事。 以比喻來說,就如同:白馬是馬的一個品種,但不是全部的馬都是白馬。 一切不同方式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在以各自的方法,做到『離苦得樂』 佛陀所教的八正道,其實也是讓我們可以離苦得樂,只不過,佛陀說的「樂」是涅槃,是不生所以不滅的、不受條件控制的快樂。 和一般修行人、聞法凡夫、不聞法凡夫所追求的那種「受到條件控制的『樂』」截然不同。 這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有戒行和品德的仙人們,具備某種程度的神通,或者他們是因為嚴守戒行,而是願望容易實現。 但他們抱持的並非是『善心』,同樣的也仍存在明顯的『瞋心』。 不過,佛陀說法必然有目的,也就是: 🔸因果法則並非只存在於佛教, 🔹業與果報是世間的真相。 在此引述由敬法尊者中譯的法句經:

法句經 10 - 刑罰品 第136偈

法句經 10 - 刑罰品 第136偈

【第 10 品 - 刑罰品 - 第136偈】 Atha pāpāni kammāni 造做惡業的時候 karaṁ bālo na bujjhati 愚人不知其為惡 Sehi kammehi dummedho 愚人因己業受苦 aggidaḍḍho’va tappati. 猶如被烈火焚燒 無論一個人信不信佛,因果業報、緣起生滅,就像是地心引力一樣,不管信不信、承不承認、接不接受,它就是如此運作。 當我們確實看到了這點,也會同時看的四聖諦的前二諦: 苦:一切行皆苦 苦集:苦由貪愛來 由於知道苦是因緣條件聚合才產生,所以也會知道,當條件滅去,如同焰火失去了燃燒的條件時,就會立刻滅去。 也就是第三聖諦:苦是可以滅去的。 而滅苦的方法,只有佛陀才有能力指導的『八正道』 ---- 關於這位三跋拉阿修羅王的身份,在翻譯過程中有查看了一些網路資料,他的名字sambara,梵語為Samvara(saṃvara) 巴利三藏中,他有許多一些部分和Verocana(維若洽那)與Vepacitti(威霸奇帝)相似,但並沒有明確文獻指出,會不會此阿修羅王也和帝釋天一樣,擁有許多不同名號,或者,確實存在多位統領不同部族的阿修羅王。 另外也在與佛經極為類似的耆那教中,看到Samvara此字,其意思是『停頓、阻止』,指的是他們認為修行就是要阻斷物質業力影響靈魂。 換句話說,他們通常認為裸體就是對服裝的不依戀,這種行為可以讓靈魂不受污染。 另外,也在藏傳密教中,查到一位『勝樂金剛(梵語:Cakrasamvara)』但藏傳密教有非常封閉的世界觀,且其塑像基本上都有明妃相伴,個人認為這明顯偏離佛陀教法,便不多研究,僅供想研究者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2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21
在舍衛城,佛陀說: 「以前,有幾位具有德行、品格良善的仙人住在林間的小屋之中。 三十三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和阿修羅族的首領--威霸奇帝來到林間小屋拜訪這些仙人。 威霸奇帝穿著綁帶的涼鞋、腰上掛著佩刀、帶著遮陽的傘,從正命進入小屋中。他從右側走過他們的身邊,並與仙人們抱持一個手臂的距離。 帝釋天
Thumbnail
2025/08/21
在舍衛城,佛陀說: 「以前,有幾位具有德行、品格良善的仙人住在林間的小屋之中。 三十三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和阿修羅族的首領--威霸奇帝來到林間小屋拜訪這些仙人。 威霸奇帝穿著綁帶的涼鞋、腰上掛著佩刀、帶著遮陽的傘,從正命進入小屋中。他從右側走過他們的身邊,並與仙人們抱持一個手臂的距離。 帝釋天
Thumbnail
2025/08/20
某日,佛陀在靠近衹樹林附近的地方,進行日間的禪坐。 三十三天神之王--帝釋天(=薩迦)和名為「維若洽那(Verocana,意譯:太陽)」的阿修羅王來到佛陀所在的屋宅,他們分別站在門的兩側,以偈言交談。
Thumbnail
2025/08/20
某日,佛陀在靠近衹樹林附近的地方,進行日間的禪坐。 三十三天神之王--帝釋天(=薩迦)和名為「維若洽那(Verocana,意譯:太陽)」的阿修羅王來到佛陀所在的屋宅,他們分別站在門的兩側,以偈言交談。
Thumbnail
2025/08/19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之王--帝釋天(=薩迦)在獨自靜坐時想到: 『即使面對持刀想殺我的敵人時,我也不要心存傷害對方的意圖。』
Thumbnail
2025/08/19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很久以前,三十三天的天神之王--帝釋天(=薩迦)在獨自靜坐時想到: 『即使面對持刀想殺我的敵人時,我也不要心存傷害對方的意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