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篆書 書家生平、書藝特長與代表作品
李陽冰(字少溫/仲溫)
生平概略: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後定居雲陽(今陝西泾陽),約生於開元年間(約公元721–722),卒於貞元初,享年六十余歲。曾任縉雲令、當涂令、集賢院學士、國子監丞等,晚年為將作少監。他是詩人李白的族叔,李白曾為其撰文致敬。
書藝特色與成就:擅長小篆,法取秦《峄山碑》,筆勢瘦勁遒健,線條化圓入柔,頗具「青春磬」之氣勢,被譽為「李斯之後第一人」。其作品被稱筆如萬鈞,氣象雄強。
代表作品:《三墳記》、《怡亭銘》、《謙卦銘》、《般若台記》(大歷七年刻,今存福州)等。其中《三墳記》為代表作,線條粗細均勻、結構穩定雍容,影響深遠
衛包(Wei Bao)
簡要介紹:雖然正式生平資料不多,但《宣和書譜》中記載,衛包為唐代篆書復興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篆體書法中有所創作,存有「薤葉篆書一」的作品記錄
唐元度
基本資料與作品:唐代書法家,擅長篆書與正書(楷書),「篆書一、正書三」的作品。又據《六藝之一錄》所載,他編訂了「九經字樣」並區分多種書體,如大篆、小篆、飛白、薤葉、鳥書等共十體,非常全面。
藝術風格:唐玄度(即唐元度)筆法柔弱而不落俗,尤其在飛白書創造出縹緲揚舉之勢,兼用楷法,顯現獨特風貌
釋元雅
身分與特點:唐代高僧,書學不以傳世而流布,《宣和書譜》卷二記錄他「不載於傳,好古喜學,於科斗小篆一」。雖然缺少詳細評傳,但注明他在「科斗小篆」方面具備特色與成就。
益端獻王(宋英宗第四子,真名趙頵)
生平背景:益端獻王趙頵(1056–1088),是宋英宗的第四子,原名仲格,後追諡為端獻。自幼才情出眾,博覽群書,並兼工飛白與篆籀兩種書法風格。
書法特長:他專長飛白與篆籀,能效仿唐代元度創作多體篆書,曾仿作十八體篆籀,並創出八種新體,展現極高造詣與創新能力。
作品與風格:有記載稱其於絹本上曾寫出 “六幅一字” 這種極端表現形式,筆力俊逸,須積累深厚功底才能達到
徐鉉(字鼎臣,五代至宋初)
生平背景:徐鉉(約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揚州)人,五代時期仕於吳越與南唐,後隨李煜入宋,官至散騎常侍,故世稱“徐騎省”。
書藝特長:他擅長李斯小篆,且工於隸書。與弟弟徐鍇並稱“大小徐”,並合作校訂《說文解字》,增補字數,對文字學具有重要貢獻。
代表作品與書風:徐鉉的篆書筆勢呈「屋漏痕」、「錐畫沙」效果——即筆鋒剛勁而筆意內斂,筆畫中留有豐厚濃墨,人稱其風格帶有宋代書法的「宋意」鼻祖氣息。代表作品如行書《私誠帖》現藏於台北故宮
章友直(字伯益,北宋篆刻書家)
生平背景:章友直(?–1062),北宋時期篆刻家,擅長篆書,曾是徐鉉的弟子,在書法文字功底上繼承其師風。王安石撰寫的墓誌中提及其 “善於看人面相”。
書藝特長:精研玉箸篆法,通曉經史,雖不以仕途為志,卻在書法篆刻上很有建樹。與李斯、李陽冰相提並論,頗為當時人推崇。
作品與成就:他曾多次被推薦入京試篆書、撰寫五經篆文,朝廷亦曾欲授其將作監主簿,但他均婉辭不就,只收銀繒為謝禮,可見其人格風範與淡泊名利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