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6 年總統大選敗選以來,國民黨的政治命運幾乎走在一條「循環往復」的路上:輸了全國性大選後愁雲慘霧,基層士氣渙散;但若在地方選舉中獲勝,便立刻揚眉吐氣,將之前的挫敗拋諸腦後。這種「大敗—小勝—再敗」的迴圈,已經重複了三屆,卻絲毫看不到結束的跡象。

沒有中心思想的政黨
國民黨最大問題,不在於組織規模或資源貧乏,而在於「中心思想的迷失」。
在民進黨與民眾黨逐步凝聚各自的核心選民時,國民黨卻依然陷於身份認同與兩岸政策的糾結。黨內既有主張強調「九二共識」與「兩岸交流」的路線,也有要求更加本土化、對北京保持距離的聲音,但長期以來,黨中央既不敢割捨「傳統深藍」,也無力提出一個能說服中間選民的全新論述。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外界長期貼上「親中、紅統」的標籤。無論國民黨如何辯解,只要兩岸議題一被挑起,社會普遍的直覺就是:國民黨站在北京那一邊。這是國民黨最致命的傷口,也是至今無法癒合的原因。
勝選後的自滿,敗選後的喪志
國民黨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面對不同層級選舉的反應截然不同。
總統大選一旦落敗,黨內立刻充滿怨氣,基層士氣低落,黨中央陷入無止境的檢討與內鬥;但只要在地方選舉稍有斬獲,這些檢討與反思又煙消雲散,彷彿「勝利本身」就能掩蓋掉所有問題。
2018 年九合一大勝,國民黨士氣大振,但卻因韓國瑜旋風的錯估,導致 2020 總統大選慘敗;2022 年再度大勝九合一,卻換來 2024 年侯友宜的無力選戰。這些經驗不斷重演,卻沒能讓國民黨真正學會「勝不驕、敗不餒」的戰略智慧。
缺乏戰略與團隊合作
國民黨常被批評的一點,就是缺乏面對敵手的整體戰略。當民進黨以「抗中保台」鞏固核心群眾,甚至運用國際情勢來加強正當性時,國民黨卻無法拿出有效的反制論述。反而經常陷入「先內鬥、再外鬥」的困境。
藍營內部爭權奪位的慣性,比對抗敵手還激烈。爾虞我詐、暗中角力,等到共主勉強拱出來時,又往往袖手旁觀、抽走資源,甚至等著看笑話。前一次藍白合談判,就是典型案例:雙方各懷鬼胎,都想當「王」,卻沒有人真正把對手民進黨放在首要敵人位置。這樣的心態,不但讓合作失敗,也讓支持者徹底失望。
藍白合的可能與侷限
不少人認為,2028 國民黨若要再戰總統,勢必仍會面臨「藍白合」的選項。理論上,藍白合可以把反民進黨的選票最大化,短期內的確有勝選可能。但問題在於,國民黨自身若不調整,藍白合不過是「權宜之計」。
以 2024 為例,即使藍白合成功,國民黨依舊拿不出足以說服年輕世代的論述。更何況,白營也深知「與國民黨結盟」的政治風險:一旦太靠近,就容易被貼上同樣的「親中標籤」。因此,藍白合若沒有誠意與共同戰略,只會重蹈覆轍。
國民黨的未來路徑
國民黨若要真正扭轉頹勢,必須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 重建中心思想:要誠實回答「國民黨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是單純作為民進黨的制衡力量,還是要提供一條截然不同的國家願景?沒有明確答案,選民就不會買單。
- 調整兩岸政策:必須跳脫「九二共識」與「統一想像」的框架,提出更符合台灣主體利益、並能獲得社會多數認同的論述。否則,紅統標籤將永遠如影隨形。
- 學會當忠誠的反對黨:輸了選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監督與制衡的能力。國民黨長期陷於「非執政即空轉」的心態,卻忽略了反對黨更應該展現專業監督與政策創新。
- 團結與合作:必須學會把「共同對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內部廝殺。政黨若只顧著計算大位,支持者最終會選擇離開。
心語
對於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政黨而言,國民黨並不缺資源、也不缺人才,但它缺少的是「方向」。如果繼續沉迷於地方勝選的短暫快感,卻不肯面對總統大選失敗的根源,那麼 2028 無論推派誰出馬,恐怕都會重演 2024 的劇本。
坦白說,台灣人民都是在"反共抗俄"的教育下長大的,面對現在不"反共抗俄"的國民黨,讓許多人懷疑這政黨的對自己中心思想的"忠誠"。帶領國民黨的人,既說不出國民黨要把國家帶往何處,似乎也還沒想好他們以後會身處何處。會是總統?還是區長?
台灣需要的是三黨良性競爭,讓政黨彼此制衡、共同進步,而不是陷於內耗與意識形態的泥淖。對國民黨而言,問題已經不只是「能不能再贏一次選舉」,而是「要不要徹底轉型,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個能被期待的政黨」。
如果這一點無法跨越,那麼國民黨的「何去何從」,恐怕最終會被歷史替它寫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