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黃寶凜 황보름
- 譯者: 簡郁璇
- 出版社:采實文化
在休南洞這個僻靜的小社區,新開了一間不起眼的書店。
剛開始的幾個月,書店老闆英珠就像客人般彆扭地走進書店。
她靜靜地坐下來閱讀、思考、流淚、迎接零星的客人,
帶著逐漸找回遺失之物的心情,度過一天又一天。
書店剛開張時,她的內心就像消耗殆盡的空殼,
但慢慢地,那樣的感覺消失了。
直到某天她驀然發現,自己的身心已變得健康許多。
從那一刻起,休南洞書店徹底成了全新的空間,
上架的書籍慢慢變多,一場場讀書會和講座開辦,
成為人們、情感與各方故事匯流進來的空間。
書本簡介
這本書是我今年至今,讀到最喜歡的一本書。
主角英珠在住宅區內開了一間書店來療傷,一開始幾乎沒有顧客,如書中所述:「儘管書店隱約散發的氛圍吸引了街坊鄰居,但要不了多久,書店的大門前就門可羅雀了。」隨著時間過去,英珠慢慢地整理好情緒,也開始用客觀的角度來看書店的狀況。她會在讀過的書本上,插入寫上心得的紙條,也透過IG書寫,慢慢地,人們會想進來一探究竟。
在經營的過程中,先雇用了咖啡師閔俊,接著開始跟鄰居及固定的客人互相熟悉彼此,慢慢地走進對方的內心生活。這本書對話的調性很溫馨平和,如作者自述:「這本書充滿了我所喜歡的人事物。書、社區書店、在書中讀到的佳句、想法、省察、體諒與親切,懂得保持距離的人們之間的友情與寬鬆連結、成長、真誠有深度的對話,以及一群善良的人。」隨著劇情的推展,英珠也開始正視書店經營之道,書中時常可見英珠煩惱著怎麼經營,然後想到解決方法,並嘗試去做,不只是英珠,每位出場的人物都有著自己的困擾,就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煩惱,但他們透過改變一些些,走出自己的道路,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作者自述有一句話蠻喜歡的:「最後,他們因此站在了與起點相隔幾步遠的地方。他們所站立的位置,在別人眼中是高是低、是好是壞都無所謂,只要他們是自行採取行動、喜歡此時站立的地方,這樣就夠了。」
作者希望傳達的是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在焦躁與著急消失的那一刻,你會發現過去全力以赴來到這裡的自己實在是很了不起,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盡情去描繪各自的休南洞書店。」我們都想找到內心的平衡和自在,不活在別人期許的框架下,那才是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除了人物間的互動,英珠怎麼經營書店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能將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讓人欽羨,縱使付出相當大的心力。英珠為了書店寫著書評、學泡咖啡(後來僱用閔俊了)、分享心得、辦理讀書會、找到書店定位風格、訪談其它作者等等,是目前藝文場所常見的模式,但裡頭也有英珠貼心的策劃描述,光看著這本書,想像著如果是自己會怎麼經營,也是種樂趣。
書中雖然各位人物都是闡述內心的想法,但並不會讓人覺得說教或滿篇大道理,感受更像是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分享各自認知,每個人物有自己的情感和歷程,沒有絕對的對錯,閱讀起來很舒服。
書中情境的反思問題
一、
閔俊的媽媽總是希望閔俊踏上安排好的道路,順利進入公司上班,在校成績也很優異,他以為只要順著讀好書的安排,後續自然一切都能順利,但他卻找不到工作,只能一直打工,直到被英珠僱用當咖啡師。
閔俊媽媽卻認為咖啡師不是正當工作,要他好好找工作,閔俊卻因為一直伴隨著書店成長,和泡咖啡追求的職人技藝過程中,內心開始拉扯,到底什麼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
閔俊說:「我一直都假裝自己是大人,但事實上我不是。媽媽說一句話,我現在整個人就變得畏畏縮縮,就像被看不見的障礙物絆倒了。問題是,我有能力站起來,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站起來。我經常會擔心,要是父母對我失望怎麼辦?此時拍拍屁股起身,讓我覺得對不起父母。」
接著他自己回答:「據說如果希望讓人從音樂中聽到美麗的協和音,旁邊就必須要有不協和音,兩者必須共存。因為協和音前面有不協和音,我們才能感受到人生是美麗的。我覺得自己是協和音,別人卻認為是不協和音。」
英珠回說:「我也曾經相當懊悔,早知道就聽他們的話了,可是這樣的懊悔也無法挽回什麼。因為要是能回到過去,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不要自責,不要悲傷,要理直氣壯,我花了幾年的時間對自己反覆說這些話,獲得精神上的勝利,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也是我們需要的。」
Q:在你成長的路上,是否年輕時就有了志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是順從著父母的安排?亦或是聽從命運的安排,且戰且走?
假使你有確信自己想走的道路,但與周遭的人期望互相違背,你會怎麼決定?如果人生有機會重來,你會怎麼選擇?
二、
英珠說過一段話:
夢想並不是全部,不是說夢想不重要,也不是有什麼比夢想更重要的東西。人生有點複雜,不是實現了夢想就能突然變得幸福?
幸福就在不遠處,幸福並不存在於遙遠的過去或未來,而是就在我的眼前,就像那天的那杯啤酒,就像今天的這杯木瓜茶。只要想著幸福就在不遠處,人生好像也就容易一些了。
亞里斯多德將幸福與幸福感區分開來。他所說的幸福指的是一生的成就,假如有人立志當一名畫家,那就應該耗盡一生致力成為偉大的畫家。以前我很喜歡這種想法,但耗費一生打造的成就,等於是為了最後一刻而抵押漫長的人生,為了在最後一刻能幸福一次,因此一輩子只在努力中過著不幸的人生,這樣幸福太嚇人了,如今我改變想法,要在人生中追求幸福感,而不是追求幸福。
Q:對你來說,什麼是人生的夢想?如果現在達成了,這就是幸福嗎?達成後會變得怎樣呢?對於第三段幸福與幸福感的說法,你有什麼想法呢?
三、
民哲是附近街坊鄰居的孩子,對目前的生活感到無趣,他媽媽焦慮在民哲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讀書無趣、打電動無趣、和朋友玩也無趣。後來要求民哲每週到書店讀一本英珠幫他推薦的書,什麼也不用做,換取不用上補習班。
英珠認為這樣很有壓力,和民哲商量每週只要來書店聊天一次,不用讀書。隨著民哲參與英珠在書店的種種,慢慢打開心扉。在一次聊天中,民哲很苦惱最近媽媽給他的作文主題,想起老師說過一段話:「人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幸福,所以你們也一定要找到自己做什麼時會覺得開心、興奮。比起受到社會認可的工作,你們更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找找到那件事之後,就不會因為別人說的話而輕易動搖。」
民哲為這句話感到不安。他想自己沒有什麼喜歡的事啊,每件事都差不多,有時做久了會覺得有趣,也會覺得厭煩,沒有不做就會死,也沒有寧願死也不想做的事。茫然的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常去店裡的作家勝宇懂民哲的想法,因為煩惱不只是他那個年紀才有的煩惱,即便過了三十歲、四十歲,也有許多人有相同的煩惱。他現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不覺得幸福,但要就此放棄,又感到惶惶不安,生怕自己會終生抱撼。
民哲說:「我沒有擅長什麼,也沒有喜歡什麼。我是真的沒有喜歡的事情。以前真的一件也沒有,只有最近來這邊跟阿姨們聊天、跟哥哥聊天、試喝咖啡,還有看別人織毛線,至少不會覺得無聊而已。」
勝宇跟民哲說:「我覺得你不是悶,而是有點心急。你覺得自己必須盡快找到擅長或喜歡的事情,所以內心很著急。如果你覺得來這裡玩不會感到無聊,那就先常常來玩,維持目前這個狀態也不錯啊。」
Q:勝宇問了民哲一句:「你覺得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就能變得幸福嗎?」
書本中他們有繼續對話,也有述說各自的想法,後來劇情發展也有改變一些事情,但我想先把問題喊「卡」在這裡,你呢?覺得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就能變得幸福嗎?
我的分享
本次問答著重在「夢想」的問題,夢想的層面很廣,每人的定義不同,可能是在某方面的成就,可能是工作,有人認為是家庭美滿,有人則注重在當下。
夢想可以很實際,也可以很飄渺。
以下的A是我的想法,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正在觀看這篇文章的您一起寫寫看,回覆在底下留言也好,在自己的部落格書寫也好(別忘了tag一下),一起來分享彼此的看法。
Q1:在你成長的路上,是否年輕時就有了志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是順從著父母的安排?亦或是聽從命運的安排,且戰且走?
假使你有確信自己想走的道路,但與周遭的人期望互相違背,你會怎麼決定?如果人生有機會重來,你會怎麼選擇?
A:在國中、高中時,想成為寫程式的工程師,後來填錯了志願,念了資訊傳播學系,夢想就從工程師變成了從事影音工作。當時很景仰導演李安,他拍一部電影前,先研究許多文獻,內化吸收後再述說想說的故事,而這也是我部落格暱稱由來。
很幸運的在求學過程中,父母不會干預我的決定,但實際上,我對未來是迷惘的,有一點且戰且走的想法,沒有絕對只想從事什麼性質的工作。
在這裡想分享國中的兩位同學,他們在國中時就立定志向,一位想成為生態觀察員,一位想成為工程師,而在求學過程中,他們確實很努力在這領域中學習,出社會也順利從事相關工作。
我很羨慕他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我未能堅持想法,更多是隨際遇逐流。我未曾經歷過閔俊的掙扎,只要是還能接受的工作,便不排斥。
如果人生能重來,我想我不會重新選擇資工系,雖然在現今這是顯學,可以賺很多錢,但也許是資訊傳播系開放且著重在溝通、表達層面的教學,才成就現今的我,如果沒有念這科系,也許有些潛力不會被激發,不會知道原來我也喜歡規劃和創意發想。只是如果回到過去,會更認真練習各層面,不浪費這麼多時間在遊玩上。
雖然成長過程未受家人阻礙,但我蠻想聽假如自己的想法意志,與周遭的人期望相違背時,內心交戰的過程。能感受到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好難,順從別人也難,無法心甘情願的做下去。
我們都會想要得到認可,想要身邊的人能支持自己的想法,會承受周遭的人的眼光。回到書本的主旨:「我們都想找到內心的平衡和自在,不活在別人期許的框架下。」這沒這麼容易,但也許也沒那麼困難。
Q2:對你來說,什麼是人生的夢想?如果現在達成了,這就是幸福嗎?達成後會變得怎樣呢?對於第三段幸福與幸福感的說法,你有什麼想法呢??
A:我想人生的夢想,在各個階段都不一樣。也多虧了這個問答,想起了學生時期的目標。
承上題,在國中、高中時想成為寫程式的工程師,想做遊戲,或寫很厲害的程式,但大學填錯了科系,選到了資訊傳播系。雖然跟資訊工程相差甚遠,也是繼續念了下去,在當時,也總想和同學一起創業,我們一起去接系辦的影像製作案子,也嘗試接網站製作,也發想一些市面上還沒有的東西想做做看。
但認真說起來,我並沒全心投入執行,雖然和同學幾乎天天聚會,閒瑕時也在討論想做些什麼,但沒有認真去磨練相關技能,總被技能比較好的朋友帶著跑。
就算當時成功完成案子,那就是我的產出嗎?我想不是,也不會感到很快樂。
出社會後,恰巧是金融海嘯,完全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再也不愁吃穿。對當時的我來說,短期的目標完成了,我覺得很快樂,充滿未來的感覺,然後呢?接踵而至的是其它的現實問題開始浮現。
也許我的人生是被動的,走一步算一步的。
所以我想夢想是分階段的,不會因為實現了夢想而一直幸福下去。年紀越大,尤其經歷過一場大病,現在更重視的是眼前的生活。
我覺得幸福是眼前有個夢想想實現,有個目標去奮鬥努力,不論過去是成功或失敗,有件事情想去做,才是最幸福的事。如果沒有了目標,生活就會變得沒有重心。目標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想過好每一天也是目標,想寫一篇文章也是目標。
人生是線性,不斷持續前進的,有些人終其一生追尋某個目標,即便經歷的痛苦還是快樂,沒有人可以說這樣是幸福還是不幸福,惟心論,只有自己可以定義自己,有沒有留下遺憾。
Q3:勝宇問了民哲一句:「你覺得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就能變得幸福嗎?」
書本中他們有繼續對話,也有述說各自的想法,後來劇情發展也有改變一些事情,但我想先把問題喊「卡」在這裡,你呢?覺得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就能變得幸福嗎?
A:我沒有經歷過書中人物的困擾,對萬物都不感興趣的階段。承Q2的想法,我覺得能找到能提起興致做的事情,確實是種幸福,也是個目標。
「我想去咖啡廳看本書」、「我想和人說說話」、「我想吃雞蛋糕」例如這些微小的目標,在當下那個moment就是相對想去做的事情,如果能完成,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嗎?但如果是長時間維持想去做的,確實比較難找,偶爾也會有不知道夢想在哪裡的時刻,但我想,只要維持住把握當下想做的事,集合起來,就成為了自己的人生,也是種幸福。
結語
這本書最棒的是,隨著每個人物自己的困境,在互相對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外,也說明世事一切沒有絕對的答案,每個人的感受想法都不同,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認同。
書中互相聊天的過程,就像和書中人物一起對話了一遍,沒有壓力,怡然自在,但對於一些事情會更有一些自己的體悟。
非常推薦給你。
也希望閱讀到此的你,願意的話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經歷,留言或在你的沙龍中書寫另一篇文章(可以的話別忘了tag一下~),一起討論這次的主題吧!
---
💡謝謝您願意花時間讀完我的文章,歡迎追蹤、加入我的沙龍,一起聊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如果您願意,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幫助我在文字的路上更有動力走得更遠,謝謝每一位花時間觀看的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