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滾滾」方格子專欄致力於知識與資訊的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付費群組。
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
請記得追蹤「雪球滾滾」臉書、IG、以及Threads,雪大將不定期分享更多觀點與資訊。
本文為付費訂閱文章,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不得隨意對第三方透露、引用、轉載,或截錄。
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授權提供約527億美元補貼,旨在推動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並吸引國際企業投資。
作為美國最大的本土半導體企業,英特爾對該計畫表現出積極響應。
迄今為止,英特爾已在美國境內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擴建包括亞利桑那州在內的多座晶圓廠,並計劃於近期啟動大規模量產,採用美國最先進的製程技術。
根據法案與英特爾與美國政府的合約,該公司原應獲得約89億美元補貼。
然而,隨著政府更迭,政策執行出現變化。
川普政府對補貼款項態度保留,並以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存在「利益衝突」為由,公開質疑其領導正當性。
實際上,核心爭議圍繞在補貼發放形式上。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將原定的89億美元補貼轉換為股權投資。
根據英特爾公告,美國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購買約4.333億股普通股,總計投入約89億美元,取得公司約1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當時的市場股價約為24.8美元,因此本次增發的定價相當於約八折,確保美國政府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川普方面則以此宣傳談判成果,強調美國政府未花費額外資金即獲得10%股權,並將其塑造成一次對國家有利的戰略交易。
事實上,該安排實質上是一種補貼與股權的交換模式,使得美國政府得以直接參與半導體企業的股權結構,該案例也為後續政策定下基調。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計劃將此模式推廣至其他獲補貼的半導體企業,包括三星電子在美國的投資項目。
未來,在美建廠的半導體公司可能需以股權交換的形式,方能獲得政府補助。
此舉反映了美國半導體政策的轉變:由單純的財政補貼,轉向透過股權參與加強政府對戰略產業的掌控。
長期而言,這可能對國際半導體企業在美國的投資策略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凸顯了地緣政治背景下產業政策與企業經營之間的博弈。
讓我訝異的是台灣竟然沒有太多媒體或網紅關注和討論這件事情,為了填補台灣的新聞資訊差,雪大決定要創立「破繭而出俱樂部」,目標是將那些重要但被媒體忽略的世界大事,分享給讀者朋友。
所謂的繭,指的當然就是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過濾泡、回聲室等概念都描述了一個共同的擔憂:在選擇性的信息接觸中,人們可能會陷入一種自我強化的反饋循環,從而失去了接觸多種信息、不同觀點的機會。
這個複雜的社會,沒有絕對的黑與白、是與非。
許多問題有很多成因,受到包括個體、技術、場景與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但是在人們的日常認知中經常把這個多因和多果的問題,簡化爲是非對錯的問題。
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專長和比一般人更多元豐富的新聞資訊來源,可以幫助更多台灣讀者朋友跳出同溫層、撕裂信息繭房,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最終順利破繭而出。
想要閱讀這篇文章的完整內容,掌握更多關於美利堅的資訊嗎?
推薦你們首月體驗價只要1元的《破繭而出俱樂部》,解鎖本篇文章,暢讀那些台灣幾乎不關注和討論的重大新聞資訊。
別懷疑首月只要1元你沒看錯,就是這麼划算!
比較大方且有財力的讀者朋友,建議請直接選擇2025超級菁英方案,她只有年訂閱這個方案,價格是4680元。
精算之後你會發現她雖然看似比較貴,但是卻很值得,因為對長期主義的讀者來說,更划算一些。

工商時間結束,趕緊來看看這波操作背後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原本承諾的89億美元補貼,最後會變成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
英特爾成為「準國企」,這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意味著什麼?
當補貼變股權,三星等國際晶片巨頭是否也難逃相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