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各家產品差異縮小,顧問化服務成為客戶成功的價值|《一個CSM的產業實戰筆記》#5
過往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即使產品功能齊全、模組完整,仍常遇到一個難題:客戶「用不起來」。
導入流程停滯、多數功能被閒置,最後產品在客戶眼中只是「能用」,卻沒有真正「用出價值」。
當市場上競品的產品差異逐漸縮小,這個落差就會變得格外明顯。
此時,合作能否持續的關鍵,不再是誰的功能更多,而是誰能陪著客戶一起跑出成果。
顧問化服務定位:讓價值更快被看見
在合作推進的過程裡,功能是否被使用只是開始,真正決定合作能否延續的,是價值能否被清楚地驗證。
客戶成功的角色,正是加速這件事發生:不僅回應問題或補足缺口,而是讓成果更快浮現,讓投入能被看見、被確認。
若要發揮這樣的作用,服務設計時通常需要兼顧兩個面向:
- 縮短價值顯現的週期
幫助客戶把系統真正嵌入日常流程,而不是停留在「知道」。透過陪跑、節點檢視,將「開始使用」與「產生成果」之間的距離縮短,讓價值不只是存在於文件裡,而是能被切身感受到。 - 讓價值累積成可以被驗證的證據
許多合作過程中雖然完成了不少小任務,卻因缺乏整體驗證而被忽略。幫助客戶把這些零散成果組織起來,讓前線使用者與決策者都能形成共識,看見同一份成果。
正因如此,服務不只是產品的補強,也是一個推進價值的節奏器 — 讓成果更早浮現、更容易被看見,也因此讓合作更有條件被延續。
顧問化服務的挑戰:不是人力堆疊,而是資源槓桿
顧問化服務能幫助價值更快被看見,但它同時也帶來另一個挑戰:如何在規模化的情境下,維持效率與可持續性。如果服務過度依賴人力,每一次投入都需要重新設計與消耗資源,長遠來看,很快就會讓成本結構失衡,難以長期支撐。
因此,服務的設計通常具備三個特徵:
1.模組化:
把服務流程拆解成標準化的節點(例如:onboarding、季度回顧、功能 workshop)。這麼做的目的,不只是方便執行,而是讓每一次服務的「邊際成本」下降,避免每次都從零開始。
2.分層設計:
並非每個客戶都需要相同強度的服務(例如:大客戶更需要更高密度的顧問協作,中小型客戶則可透過自助資源、數位引導來維持推進)。在不同規模與價值的客戶之間,分配不同強度與形式的服務,避免資源被同質化消耗。
3.數據化:
把服務過程與成果轉化成數據,才能避免「感覺上有做,但不知道有沒有效」。把服務過程與成果轉化為可追蹤的指標,讓每一次投入都能被追蹤、被驗證,進而持續優化,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透過這三個特徵,讓服務從「人力堆疊」轉化為「資源槓桿」。
也就是說,顧問化服務若要真正可持續,它必須同時兼顧 深度(能跑出成果)與 規模(能被複用與驗證)。
唯有如此,它才不會成為沉重的成本,而能成為推動長期競爭力的引擎。
顧問化服務的價值:成為合作續航的關鍵
隨著市場成熟,產品之間的差距不斷收斂,功能上的新鮮感也許能帶來一時的亮點,但很快就會成為普遍配備。
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否續約與擴展合作機會,取決於客戶是否能持續看見被驗證的成果。
顧問化服務的價值就在於把這些成果清楚地跑出來、組織起來,讓價值不只是存在於功能清單,而是能被體驗、被確認。不僅能讓合作更有續航力,也決定了企業能否在價格競爭之外,建立起長期而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