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橋重建不難,但留給倖存大人小孩的,卻是一輩子的生命課題」
二、在九二一當年就讀小五的阿倫,已經三十歲了。那個曾經壓抑悲傷的少年,如今已能用平靜的語氣講述過往。
「我剛剛在分享過程中,其實心是在翻騰的。」他坦言:「當然還是會感到難過,但我現在很努力的在生活,我沒有讓這場震災把我打倒。」
好長一陣子,黑暗讓阿倫回想起那改變命運的一夜,他一定要開著大燈才能入睡。「這一兩年,我開始只留小燈睡覺,慢慢地練習,一定會愈來愈好。」他笑說。
──節自劉光瑩〈與921說再見:20年的生命練習題〉
〈與921說再見:20年的生命練習題〉是一篇報導文學。
以1999年9月21日造成重大傷亡的921大地震為題,在20年後訪問當年倖存的孩子以及協助他們的社工與兒福聯盟成員。文中提供具體時空背景、引用客觀真實數據、專家社工見解、當事者的心路歷程分享,既為本篇文章的真實性提供立論基礎,同時也透過敘述結構的安排與文學的筆法(如以阿倫的故事開頭與結尾,前後呼應),提升報導的故事性,讓文章更為引人入勝、深入人心。
什麼是「報導文學」?
報導文學是一種以新聞為基底,融合文學性的文體,多以散文面貌呈現。在真實資料的基礎上,以文學的筆法,令其內容更為生動、容易引起共鳴。
作家吳晟曾提到:所謂的報導文學應具有報導的可信度,兼具渲染力的文學性。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則認為報導文學是「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與現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方法。」兩者都為報導文學下了簡單而清晰的註解。
而在〈與921說再見:20年的生命練習題〉一文中,則可明顯看見這些特質。
喜歡文學故事的讀者,總是喜歡在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中,尋找美好與感動,讓那些感動成為面對現實的原動力。
報導文學更為特別的地方在於,這些故事都是真人真事,透過敘事方式的切換,讓我們在不完美的現實中,仍可看到希望與勇氣。
感謝每一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