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章:光影下的啟程
午後的錄音室裡,陽光透過百葉窗斜斜灑落,映照在木質桌面上。桌上一杯溫熱的黑咖啡,氤氳著微苦的香氣。
主持人郝哥笑著迎向今日的來賓——游舒帆。這位曾是工程師出身的學院院長,如今被稱為「商業思維布道者」,他走進錄音室時,神情沉穩,帶著一種「看過風浪,依舊溫和」的氣質。
錄音紅燈一亮,故事緩緩展開。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專案管理的對談,更是一段探尋「如何在變動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主導力」的心靈旅程。
二、工程師的困惑:會議桌上的沉默
年輕時的游舒帆,總是坐在會議室角落,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與程式碼是他的語言,但在討論中,他的聲音卻總被淹沒。

業務部門的同事振振有詞:「這功能不急,先做能接到單子的案子吧!」
老闆點頭附和,眼裡只有訂單與營收。
那一刻,他心裡浮現一個疑問:
「為什麼我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卻沒有人在乎?」
工程師的價值,被數字掩蓋了。
在公司看來,bug的數量、程式的優雅,遠遠比不上「客戶是否滿意」與「訂單能否成交」。
這是第一個撞擊:價值的單位不一致。
游舒帆慢慢意識到,如果工程師只用「技術」來說話,那麼永遠無法與老闆對焦。
於是,他開始學著將「bug解決」翻譯成「降低退貨率」、「提升客戶滿意度」、「減少營收損失」。
語言一旦對齊,聲音便能被聽見。
三、折磨中的覺醒:老闆的連環追問
那時的主管,常常在會議上忽然丟下一個問題:
「你覺得,我們該不該進軍大陸市場?」
游舒帆脫口而出:「應該要啊,市場很大!」
「那為什麼不去美國?」老闆追問。
「……」年輕的他一時語塞。
這樣的場景不只一次。
每一次,他都帶著挫敗感回到辦公桌前。
但不同於許多人選擇抱怨,他選擇了翻書。那一年,他啃下了五十多本商管書,只為了找到答案。

漸漸地,他聽懂了老闆的焦慮:
1%毛利率的變動,對工程師來說是「誤差範圍」,但對老闆而言,卻是「公司生死」。
原來,所謂的「折磨」,是一種推動思維升級的催化劑。
十年後回望,那些讓他夜不能寐的問題,竟成了最珍貴的禮物。
「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表面很輕鬆,但長期會很痛苦。」
這是他從老闆身上學到的第一課。
四、創業的轉折:從顧問到學院
三十六歲那年,他毅然離開人人稱羨的高位。

「再蹲一下,未來就是你的!」朋友們勸他。
但他心裡清楚,那並不是他要的人生。
離職後的第一個月,他試著閒下來。
每天在家看書、發呆,卻覺得渾身不自在。
「人就是閒不住啊。」他笑著回憶。
於是他開始做顧問,接案、講課。
但當同一個主題重複講到厭煩時,他明白——他要找的不是「舞台」,而是「影響力」。
訂閱制的學習社群,是他第一個實驗。
兩百名學員,在一年的陪伴中,陸續換了工作、找到方向。
那股「能看見別人因自己而改變」的力量,讓他確定:
「我要創立一所學院,幫助更多人,學會用商業思維看世界。」
五、專案的真義:不只是如期如質如預算
在後來的課程中,他常常挑戰傳統定義:
「專案成功=如期、如質、如預算」——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次,他提前完成專案,還省下20%成本。
結果上層評語卻是:「規劃不精準。」
那一刻,他忍不住苦笑:「我做得更好,卻被定義為失敗?」
這讓他看清:
專案的核心,不是時間與金錢的精準,而是——
「問題是否被解決,價值是否被創造。」
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革命。
也因此,他將專案管理重新定義為:
「把問題解決,並在過程中創造價值的能力。」
六、生活即專案:從Podcast到旅行
錄音室裡,他舉了個例子:
「今天我們錄這集Podcast,就是一個專案。」
需要喬時間、擬大綱、確認場地、剪輯音檔,最後上架。
如果目的是「錄完」,那專案就到此為止。
但如果目的是「影響更多人」,那專案就延伸到行銷、反饋、持續優化。
同樣的道理,家庭旅行也是專案。
一旦有小孩,住宿選擇、景點安排、交通方式,全都要重新規劃。
旅行的「利害關係人」,從伴侶延伸到父母、小孩,每個人都得被照顧。
他笑著說:
「以前兩個人旅行,說走就走;現在帶孩子出門,行程得像開專案一樣。」
七、人際槓桿:利害關係人的經營
在課程的第二部分,他談到最核心的一點:人。
專案不是工具的堆疊,而是人心的整合。
「有時候,你十句話不如某人一句話。」「有時候,你的努力,不如別人一句支持。」
因此,他更喜歡用「經營」取代「管理」。
人不是資源,而是關係。
他分享過一個故事:
某位主管因為每天要接送孩子,總是希望能準時下班。
於是他主動替對方分擔部分任務,確保對方能安心離開。
結果對方在往後的專案裡,成了最堅定的盟友。
他說:
「把同事當人,而不是當工具。你重視他的需求,他自然願意成為你的支持。」
八、AI時代的專案:從人力到智慧
過去,專案經理最常抱怨的就是:
「人不夠。」
「跨部門協作太痛苦。」
但AI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有人跑步前錄下需求,回來後AI已經幫他寫好程式。
這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專案經理要問的,不再是「我需要多少人」,而是——
「我能借助多少智慧?」
當AI替代掉繁瑣工作,專案經理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在真正需要創造價值的地方。
這是第三次思維的升級:
「與其只管人力,不如善用智能。」
九、主導力:專案之外的人生隱喻
專案管理,其實是一種隱喻。
它不只是工作,而是人生的縮影。
旅行是專案、錄音是專案、甚至「自我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專案。
在這些專案裡,游舒帆不斷提醒:
「不要把主導權交給別人。」
因為當你總是等待老闆、家人或命運替你決定,你永遠只能被動接受。
而真正的成長,就是一次次把主導權收回自己手中。
十、結語:變動時代的溫柔力量
錄音結束時,錄音室裡的燈光已轉為昏黃。
郝哥合上筆記本,靜靜看著眼前的來賓。

游舒帆微微一笑,語氣溫和卻堅定:
「專案管理,不是關於數字,而是關於人,關於價值,關於你能否在混亂的世界裡,創造秩序,帶來希望。」
這句話,像是一記深深的回音,久久縈繞不散。
📌 精選金句
- 「價值單位不一致,溝通就註定失敗。」
- 「看問題不要看表面,表面很輕鬆,長期卻很痛苦。」
- 「專案管理,就是把問題解決、把價值創造。」
- 「把同事當人,而不是工具。」
- 「真正的主導力,是把決定權收回自己手中。」
- 「AI不是未來,是現在,它讓專案經理更專注於價值。」
- 「人際經營比工具更能決定專案的成敗。」
- 「折磨有時是最珍貴的禮物。」
- 「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答案。」
- 「專案不只是工作,而是人生的一種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