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橋駅出發本町轉車,正在前往大阪「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會場設於人工島「夢洲」的電車上。
兩組日本小孩的故事
這班電車沒有很擠,見到兩個日本小孩子,硬是倚靠站在捷運車廂的門口處。

圖片由ChatGPT 生成
個子較高的是小女生,綁著兩條辮子,一手拉著車廂門口處的鐵桿,一手抱著玩偶,約莫小學低年級的年紀。
個子較矮的小男生,跟著小女生也站在車廂的門口處。一手拉著姊姊(大叔猜的)一手抱著一堆玩沙的塑膠工具。
電車一站又一站,車門開開關關,兩人就這樣倚著門邊一站又一站的站著。
「小孩這樣不危險嗎? 沒人讓座嗎? 他們的家長呢?」大叔暗忖的同時,也在四處打量他們家的大人是在何處。
見到一位坐著的女士,眼神一直盯望著這兩個小孩,想是兩位的母親。
到了世博,臺灣館是一定要去參訪的。
雖然排了將近2個小時,總是要去看看我們繳的稅,做出來的是怎樣的門面呈現給世界大眾;雖然大叔繳的稅也不是太多。😅😅
漫長的排隊,很難不避免觀察周遭的人事物。
我們隨著緩緩前進的是兩個日本女性,看起來像是一對母女。
就在排隊即將進入下一個不可離開隊伍的階段,三個也大概是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滿頭大汗地出現。
從互動及模樣上來看,其中一對小孩應該是兄妹,另一個小女孩應該親戚或是朋友的小孩。大人排隊,三個小孩自己去玩,還各自帶回一些「戰利品」,各自買了不同版的「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大阪世博吉祥物的聯名絨毛玩偶。

網路截圖-大阪世博吉祥物三麗鷗的聯名玩偶

「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大阪世博吉祥物
坦白說,大叔不是很能理解這隻;
也因為大叔的美學素養一向有限,就不在這邊多做討論。
連同早上搭電車的母親,我在想日本的母親是不是比臺灣的母親更敢放手? 還記得2010年的台北花博,有名的場館也是要排很長很久的隊。幾個小朋友就跟著我們一群家長一起排;一來擔心安全,二來怕放出去後抓回來就有難度了。
以前凡是問Google,現在凡事問ChatGPT。
提示詞: 日本小孩在養成上是否比台灣小孩獨立
ChatGPT 給的結論是:
這是一個常被討論的社會文化差異問題。
不能一概而論說「日本小孩一定比台灣小孩更獨立」,但確實在一些生活與教育的面向上,兩者的差異相當明顯。
- 相對來說:日本小孩在「日常生活自理」與「公共空間行動」上,的確比台灣小孩更獨立。
- 但另一方面:台灣小孩在人際互動、家庭依附感等面向,則可能比日本小孩更強烈
- 獨立≠優劣:這些差異背後反映的是社會環境、家庭文化與教育理念的不同,而不是單純的「哪個國家小孩比較厲害」。

摘自 ChatGPT
這讓我又不禁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提示詞: 如果日本小孩從小被教育獨立,為什麼啃老族會變成社會現象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觸及到日本社會的「兩面性」:
小孩時期的獨立 ≠ 成年後的獨立。
雖然日本小孩在日常生活上比台灣小孩更「早熟獨立」,但「啃老族(ニート、ひきこもり)」的出現,反映了另一種社會壓力與結構性矛盾。
總結: 日本小孩在生活層面的確更獨立,但日本社會的結構(高壓升學+僵化職場+家庭保護)反而助長了「啃老族」,依靠父母經濟支援。
換句話說,日本小孩被訓練的是「規範內的獨立」,但沒有給予「面對失敗的彈性」與「多元出路」,所以才會出現大量的ニート(尼特族,NEET的音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與ひきこもり(意思是「把自己關起來,不出門」,指 長時間(通常半年以上)脫離社會生活、避免與他人交往,宅在家中或自己的房間裡,不上學、不工作 的狀態)。

大叔不是什麼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更不是什麼「社會觀察家」,
我下了班就在家。
但是,透過旅行中的覺察及ChatGPT的回答,也增長了一些知識。
不敢說ChatGPT的回答就是正確的答案。
其實,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 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
人的行為高度多變還受文化、經濟、政治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
所以也不會有唯一答案。
但我相信它給了一個有根據、能解釋現象、並可用來檢驗的答案。
臺灣文化與日本文化相近,我也看到了一些長輩或親戚的孩子學校畢業後成了所謂的「尼特族」,用來警惕自己對於自己小孩的教養。
以前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兒老防」;老的時候還要防著他啃老。
怎麼去個大阪世博也能搞得這麼沉重,而且「文不對題」。
不知道,可能年紀大了吧。
待續..........

p.s. 第一張請ChatGPT生成的圖,
提示詞是小女孩的手中拿著大阪世博的吉祥物「脈脈」,
結果竟變成了這樣(畫圈處),
玩偶看起來也還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也就「默默」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