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因果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很多人卻在不知不覺間,就介入別人的因果了。這種例子在家庭中最常見。
今天的主角A,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家庭主婦,婚後就在家相夫教子,很少與外界接觸。觀念上有比較多的限制跟很多的「應該」,性格上比較一板一眼,沒有「彈性」。
A唯一的弟弟,在幾年前帶著老婆孩子移民澳洲。每隔幾個月弟弟會回台灣探望父母,但老婆孩子卻從來沒有跟著回來。弟弟說孩子要上學,老婆要在家照顧孩子,所以不方便跟著回來。父母親雖然思念孫子,但從來也沒有多說什麼。
去年弟弟回來很開心地跟父母說,他在澳洲買了一間新的房子,有很寬敞的庭院和很多房間,還說要安排父母過去澳洲小住。
父母親非常開心,便一直等待著弟弟的安排。父親還跟A說著,如果能夠在兒子的豪華別墅裡住上幾天,回來他就能夠跟親朋好友們炫耀,自己的兒子是多麼的有出息!於是父親殷殷期盼著~
怎知一年過去了,這一年弟弟不但只回來一次,而且對於帶父母去澳洲的事也隻字未提。
父親難掩失望之情,總在每一次A回娘家時跟她抱怨。
對於弟弟遲遲未能實踐諾言,A也很有情緒。一方面她覺得父母都已年過80 ,不知道還能在世上待多久,應該趁著他們兩人還走得動的時候,帶他們過去看看。
另一方面A對於弟媳移民之後,就未曾回國探望父母親,也頗有微詞。想到這裡,她覺得弟弟和弟媳實在是太不孝了,於是她帶著不滿的情緒,打電話到澳洲給弟弟。
剛開始她強忍著憤怒,沒好氣的問弟弟,什麼時候安排父母親過去?
「姐,我最近比較忙,等我有空一定會安排爸媽過來的。」電話那頭的弟弟語帶無奈。
而這樣的回答對A來說,根本就是推托之詞。
「爸媽都那麼老了,你覺得他們還能等~多~久~?」A按耐不住憤怒的情緒,很大聲地回話。
此時弟弟也火了:「爸媽過來我家,是誰要照顧呢?平常我要工作,一定是我老婆要照顧。爸媽那麼老了,萬一出了什麼事情,我老婆也擔待不起呀⋯⋯」弟弟把責任推給老婆了。
「爸媽雖然老了,但身體還很硬朗,搭個飛機去你家,到底是會出什麼事?你根本就不想讓他們去。你真是個不孝子⋯⋯」A情緒性的話語,像箭一樣地射向弟弟⋯⋯
於是還沒等A把話講完,弟弟就掛了電話。這下她失控了,開始奪命連環call!但弟弟始終沒有回應⋯⋯
#誰在介入因果
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例子,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歷。看似為爸媽爭取的A,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插手父母與弟弟之間的事,也就是介入因果了。
在這件事情上,A只站在一個角度思考(子女應該孝順),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這樣去處理事情,便無法同理對方也就不可能圓融。
A雖然有一份孝心,希望父母能在有生之年圓夢,但她沒有考慮到弟弟可能有他的難處。弟弟已經有家庭,和老婆孩子一起生活。如果生活中突然加進兩個老人,對弟媳而言可能是不小的壓力。而且以過往的經驗來判斷,弟媳很少和他們互動,應該原本就難以融入或有隔閡,所以弟弟遲遲未能安排,可能和弟媳的態度很有關係。
如果A能夠多看看這個角度,她應該就不會去打這個電話了!
#讓當事人自己面對
弟弟一直沒有安排的原因,也應該由弟弟想辦法去跟父母說明。這是弟弟和父母之間的事情,理當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對A來說,她可以做的事情是,幫父母親聯繫弟弟,並且去關心弟弟的難處,而不是在什麼都不明朗的狀況下,一味的要求弟弟配合。
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周圍的人遇到某些情境,會不自覺地想要伸手去「幫忙」,卻忘了,每段關係都存在他們本身的問題。例如:弟媳與父母之間一直存在的距離,該如何拉近?弟媳不想讓父母來訪,弟弟又該如何委婉的向父母表達?這些都是這段關係裡的人「自己的」功課,應該讓當事人去面對與處理,不該由外人來代勞。
章成禪師曾經在課堂上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靈魂,獨立的個體。我們不需要為別人的生命負責,但我們要為自己負責。」
父母有父母要學習的功課:要學會接受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並尊重孩子的安排;弟弟有弟弟的功課:要在家庭與父母之間找到平衡;而A自己也有自己的功課:要學會放手,學會看懂事情有很多不同的個角度,學會尊重別人的決定,不再插手他人的課題。
#不介入因果的智慧
所謂「不要介入因果」,並不是冷漠不處理,而是要有智慧地分辨,什麼是我能做的,什麼又是別人的功課。我能做的,是在不介入因果的狀態下給予建議或支持,而不是出手去幫對方處理。當你一直在幫他處理,你其實也阻礙了對方去學習的機會與時間,在靈魂成長的角度上,反而幫了「倒忙」。
而太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不斷地介入因果,跟很多人很多關係捲在一起,像團毛線球般地形成因果纏繞,就會一直來輪迴!
在生活中,愛與關心若沒有界線,可能變成壓力甚至衝突。真正的智慧,是在心懷善意的同時,也懂得尊重他人的選擇與承擔。當我們學著多去看看事情其他的角度、不急於插手,反而會給彼此更多空間,讓每個人都能完成屬於自己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