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去土城的承天禪寺參拜,裡面有一尊廣欽老和尚的塑像,塑像前面有一個立牌,上面寫了這些字:無來無去,無代誌(台語發音,意指沒有事情)。
在《金剛經》裡面,如來教我們怎麼做到「無來無去」。第一步就是:沒有預設,只有決定。(註1)
什麼是「預設」?就是覺得「你應該要如何如何」。
人活在世上,總要面臨許多突發狀況或是挑戰。有時候這些狀況就會讓我們產生各種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會讓我們無法理智地思考,更無法清明有智慧的解決事情。
而我們之所以會有情緒,就是因為我們對事情有很多的「預設」。當事情的發展,不符合我們的「預設」,就會產生情緒。
來說一個職場小故事。
今天的主角小林,在工作上經常經歷許多讓人爆氣的事情(這也是很多職場上常見的小事)。來看看讓他爆氣的其中一件事。
小林的工作內容有一部分是為客戶做簡報。他統整所有簡報的內容,然後交給同事上台講。相較之下,小林統整的工作是較為繁重的。但是小林一直很害怕站在台上,所以寧願多做點事,也不願面對台下的壓力。
有一次,同事接下案子後跑出國去玩,回國隔天就要簡報。而貼心的小林在同事出國期間,並沒有把簡報的內容傳給他,但其實心裡一直很擔憂。他擔心回國隔天就要簡報的同事,會出什麼紕漏。
就在簡報的前一天晚上,同事回國了,小林急著把簡報的內容傳過去,希望同事至少臨時抱佛腳一下,隔天上台才不會出糗。沒想到同事跟他說:「我感冒了,明天得請假」。
小林當場氣爆!覺得同事太不負責!臨時把爛攤子交給他。現在他必須要一個人去面對客戶。萬一他講的不好,客戶生氣了怎麼辦?
後來小林硬著頭皮上台,但站在台上一直是他很害怕的事情,加上心裡的抗拒,所以整個過程超級卡,不但講的二二六六,許多重點也都漏掉了。不僅客戶不滿意,老闆也怒了。
小林覺得好委屈。明明是同事該上台,現在卻害自己丟臉。覺得同事太不負責任,自己更是一個受害者。他怪同事不該抛下重要的工作,跑去渡假。他甚至暗暗發誓:自己絕對不會這樣放下工作去玩,因為那是不負責任、會讓人討厭的。
小林的痛苦,來自他的預設:人不應該在工作忙碌的時候出國旅行,應該以工作為優先,才不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被人討厭⋯⋯
因為這些預設,他受傷了,有情緒了。
在《金剛經》裡面寫著
⋯⋯預設,就是覺得「你應該要如何如何」。
這時候你已經在那個「預設」裡面受傷,而有情緒了。
可是別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想要對我怎樣、他想要做什麼樣的人,
那是他的決定,
不是我能夠預設,也不是我能夠代替他去
「定義他自己」的。
所以任何人做了他的決定之後,你就只是
「換我做我自己的決定」。
了解這個,
就能體驗到無來無去的意境了⋯⋯
因此,同事的選擇就是他的決定。當對方做了決定後,小林能做的,是「換我做我自己的決定」。
如果小林能跳脫預設,他或許會想: 「既然同事選擇出國,回來隔天馬上簡報真的太趕,那麼我是不是能先準備起來?畢竟內容本來就是我整理的,若我事先練習,或許也能上場應付。」
這樣一來,同事能安心旅行,他自己也能提升能力,讓客戶滿意。
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沒有預設,只有決定。
當你能夠把「預設」拿掉,你才不會掉入情緒裡,而能按照事情的發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是學習「無來無去」的第一步。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很有情緒的場景,那個你可以試著這樣練習看看。
人都是有善念的,當你能夠先為對方著想,以後在工作上,他就有可能替你設想更多。這就是一種善的循環。
但是當我們陷在情緒裡,用很多設定來要求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框架來要求自己。也就是小林覺得要以工作為重,他當然也不會安排他自己的休假。所以小林大約10年沒有給自己放假了。
再回到簡報這件事情上,其實簡報內容一直都是小林自己在整理,內容早就很熟悉,只是他太害怕站在台上,所以內心就一直抗拒。
當你愈抗拒或愈討厭某些事,他就愈容易發生。這就是一種DNA的反轉法則:你愈想要的,就愈要不到;而你愈討厭的,就愈會靠近你。
對於小林來說,他一直害怕與抗拒的事情,終究還是要去面對。
章成禪師曾經在課堂上說:「你一直在逃避的事情,三五年後,是誰要去面對?還是你自己啊!」
而且因為你一直在逃避,事情可能愈來愈嚴重,後來變成一堆爛攤子。這堆爛攤子還是得你自己去承受。相反的,如果你現在開始學習智慧,三五年之後,那個更豊盛的狀態,是誰在享受呢?也是你自己。
所以你未來想要怎樣的生活,是你自己在決定的!你想要繼續當個被情緒推著走的人?還是選擇清醒,學會「無來無去」的自在?
註1:《金剛經》章成、M.FAN著。商周出版。p.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