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長輩和晚輩討論某個話題,長輩闡述了他的經驗,而晚輩無法理解並加以反駁的時候,「你以後就知道」這句話就會從長輩口中出現。
「你以後就知道」這句話代表的是長輩經驗,晚輩沒有經歷過無法理解。所以這代表未來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在晚輩身上嗎?
我以前當晚輩的時候,我才不覺得我未來會和你們這些"死老頭"一個樣子。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看的人變多,我開始懷疑我自己老了之後會不會也會變成他們的形狀。
可是我又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發現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以年輕的時候來說,我30歲的時候就開始擔心我職場中年危機的事情,所以我很早就在想方法做準備。我給我自己的信念是"中年不要工作就不會被職場淘汰"。所以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把我自己變成不適應職場的形狀,然後在45歲的時候不需要工作,離開職場。
這是我從年輕到中年的經歷。
那中年到老年的經歷呢?老年到死亡這個過程的經歷呢?
最近面對了一些長輩,我覺得他們都對於臨死之前的"現金儲備"有一定的執著。感覺就是人死之前一定/可能/高機率會經歷一段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的過程,所以在老年的時候不可以亂花錢,要儘量節省,因為臨終之前的醫藥費會很可觀,需要做好準備。
我就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因為我沒經歷過,我只能猜測,靠我自己的經驗去幻想那個場景。
人在晚年臨終之前,有幾種狀況會發生。
1.突發疾病需要大量金錢的醫療以延長生命;
2.突然因為各種原因快速死亡;
3.身體漸漸衰老而需要看護的協助來提高生活品質。
以1和3來說,的確需要大量金錢的支持。而1的話花了錢,通常換來的不是高品質的生活,甚至只能說是花錢拖延生存時間。而3的話的確是需要金錢,但是這筆錢應該是可以預估的數量。
而這一切的評估,都回歸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為什麼害怕死亡。如果死亡是一件喜樂的事情,那麼我們根本不需要儲備那個"最後的現金"。如果人生是個遊樂園,這個樂園有開門和關門的時間。而我們的金錢是遊園券,那我們應該會在樂園結束之前把遊園券花光,甚至樂園遊樂項目都玩遍之後,我們還會提早離場。
所以對於老年金錢的焦慮,我認為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活著的時候,建立一套自己對於死後世界的人生觀。我們應該認為有一種死後的世界,人死之後只是階段的結束,就像你從樂園回家,到家之後會吃晚餐,整理遊園的照片,然後睡覺,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一樣。遊樂園關閉之後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你可以去接觸宗教,也可以透過科學,腦洞大開的去幻想死後的世界。沒有人可以證明你的想法是錯的,因為沒有人從死後的世界回來告訴我們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對於死後的任何想像都是正確的。
就像我設定的各種人生目標一樣,我認為我能中年不需要就業,我能堅持到台積電股價一千元,所以我也能相信我自己未來死後的世界是那個我推論出來的樣子。
所以回到剛剛那三個年老的情境。如果你的金錢夠寬裕,那這三個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你稍有能力,你就規劃情境三。可能買長照險,可能利用股票或是房租的被動收入來因應。如果你沒什麼錢,那你就準備好去國外安樂死的費用。更激進者,自己主動結束生命的人也大有人在。
(本文在理性討論老年必定面臨的死亡問題,並非鼓勵主動結束生命來解決人生遇到的問題。如果有人生中的難關和問題,喬飛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所以,財富是用來規劃你的人生如何過,而不是限制你人生如何過的工具。會限制我們如何去過我們人生的東西,不是金錢的多寡,而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認知。
至於死後的世界和我的人生觀,改天我會在寫另一篇文章來講解(變成老高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