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線上互動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收尾或結論,對他們來說或許就如同電話講到一半,突然被掛掉。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長輩都這樣,也有的朋友父母習慣已讀不回。

我媽很常在收到別人傳訊給她之後,戴上老花眼鏡,反覆斟酌、再三推敲,最後終於選定她想要用的詞彙,而且還會很在意字有沒有寫對,或者對方為何已讀卻沒有回。

對她而言,如果不回就不要讀,如果讀了就必需要限時回覆。只是,這些年,可能還小孩互動的關係,她慢慢接受了不是所有的訊息都能立即得到回覆這件事。急事直接打電話;而不急的事,就用貼圖敷衍敷衍吧。

你的爸媽呢?或者,那你呢?XD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的」。也是,我大致能夠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情感關係亦然。再好的朋友,如果無法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那麼關係似乎也不見得能夠成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致電你恐怕不方便 但是其實我想約見 過去愉快在旋律中記念 偏偏不可再現 偶爾在線遇見 有禮貌的勸勉 那隔膜其實明顯 明明從前共你天天相見 到後來發現人會突然再不見 真的 我怕你有天連知己都不要 為何垂頭看自己的目標 像幼苗 拔高了 然後開始折腰 超出了 我所料 等不到破曉 開
Thumbnail
近日在大學生社群Dcard流傳一組對話紀錄 老闆發文詢問年輕人都這樣講話嗎? 風向一面倒?! 但我看了覺得挺正常的 如果這是平常的對話沒有到很有禮貌但也不至於不禮貌吧? 但是如果這是加了通訊軟體後的第一句話 確實少了得體的「打招呼」 你們覺得呢? 老闆標記 #學校不敢教 #丟出來讓老闆教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我一直認為,人到一定的年紀,有一定的社會歷練,應該都懂得看人臉色,如果已經明顯的感覺到對方的不悅或無動於衷,就該收斂自己的言語或行為,的確,有時候我也會心直口快,說出了不該說的話,但至少我會自省,提醒自己以後講話不要那麼直白,別再犯同樣的錯 參加登山社後,也跟一個頗為照顧我的長輩加了Line,旁邊
Thumbnail
現代人普遍使用社群軟體聊天,字尾如果沒有加上表情符號容易產生距離和誤解。人跟人之間的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好好講話、講好話,一句話講得不好,就是結惡的開始。 老師父說,如果能好好說話,就像在兩個人之間搭起一座橋,讓彼此都能輕易上橋,走進對方的心,那樣的對話就是成功。如果不能好好講話,聲色粗厲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
Thumbnail
長幼有序是種禮貌的表現方式之一,如果你聊天的對象算是你長輩或前輩,在用詞與肢體語言方面,給予多一點尊重一定不會吃虧。 比如平輩用語就少用,即便你比較懂也不用表現出來。比如對方說了一件事情,你可回「確實如您所說」「了解」,會比回「原來是這樣」更有禮貌且尊重。 小小的語言差異,透露出你對輩分的尊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Thumbnail
致電你恐怕不方便 但是其實我想約見 過去愉快在旋律中記念 偏偏不可再現 偶爾在線遇見 有禮貌的勸勉 那隔膜其實明顯 明明從前共你天天相見 到後來發現人會突然再不見 真的 我怕你有天連知己都不要 為何垂頭看自己的目標 像幼苗 拔高了 然後開始折腰 超出了 我所料 等不到破曉 開
Thumbnail
近日在大學生社群Dcard流傳一組對話紀錄 老闆發文詢問年輕人都這樣講話嗎? 風向一面倒?! 但我看了覺得挺正常的 如果這是平常的對話沒有到很有禮貌但也不至於不禮貌吧? 但是如果這是加了通訊軟體後的第一句話 確實少了得體的「打招呼」 你們覺得呢? 老闆標記 #學校不敢教 #丟出來讓老闆教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我一直認為,人到一定的年紀,有一定的社會歷練,應該都懂得看人臉色,如果已經明顯的感覺到對方的不悅或無動於衷,就該收斂自己的言語或行為,的確,有時候我也會心直口快,說出了不該說的話,但至少我會自省,提醒自己以後講話不要那麼直白,別再犯同樣的錯 參加登山社後,也跟一個頗為照顧我的長輩加了Line,旁邊
Thumbnail
現代人普遍使用社群軟體聊天,字尾如果沒有加上表情符號容易產生距離和誤解。人跟人之間的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好好講話、講好話,一句話講得不好,就是結惡的開始。 老師父說,如果能好好說話,就像在兩個人之間搭起一座橋,讓彼此都能輕易上橋,走進對方的心,那樣的對話就是成功。如果不能好好講話,聲色粗厲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農曆新年期間,一位多年好友來家裡拜訪。除了聊聊彼此的近況,她也和我提起因為與長者一起居住而發生的一些摩擦,或是她無法接受卻必須忍耐的事情。我和家人聽完她的故事後,發現這是每一位和長者居住的家庭會面對的事物,於是也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給好友。 往事重提 好友只要和家中長輩說起自己在生活或
Thumbnail
長幼有序是種禮貌的表現方式之一,如果你聊天的對象算是你長輩或前輩,在用詞與肢體語言方面,給予多一點尊重一定不會吃虧。 比如平輩用語就少用,即便你比較懂也不用表現出來。比如對方說了一件事情,你可回「確實如您所說」「了解」,會比回「原來是這樣」更有禮貌且尊重。 小小的語言差異,透露出你對輩分的尊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