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這些看似最簡單的反應,卻讓我最近意識到一件事:
過去我在科技業做測試的工作,職責就是找問題。找到問題後,接著要追根究柢,思考方法,確保同樣的錯誤不會再發生。這樣的工作模式,漸漸滲透到我的生活裡,最後甚至影響了我看待人生的方式。
人生的確就像一連串的測試。我們第一次當學生,第一次當員工,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第一次學投資理財……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版本更新」。隨著年齡增長,任務越來越多,遇到的狀況也愈加複雜。如果沒有「如何避免同樣問題重複發生」的思維,人生就會像陷入無限迴圈一樣,不斷卡在同樣的坑裡,日子只會越來越累。
於是,我養成了一種習慣:每當生活中遇到問題,不只處理眼前,更要思考 「如何讓這件事不要再來一次?」
對我來說,這已經是理所當然的態度。因為放任問題一再重演,每次都要重新面對、重新承受,難道不是一種荒謬的浪費嗎?
但寫到這裡,我也不得不承認:人生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徹底解決」。
有些問題是高頻率的,比如投資決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臨,這類問題確實需要有系統的解法。 但也有些問題是低頻率的,例如買到「檸檬車」的機率,一生可能只遇到一次。若硬要為這種低機率事件耗盡心力設計防呆機制,或許反而失去生活的彈性。
於是我逐漸體會到,人生並不是一場非黑即白的「Bug 修復戰」。
更重要的,或許是 找到一種平衡:
- 高頻問題,要用理性、方法論來解決,降低重複犯錯的成本。
- 低頻問題,則要學會釋懷,適度放過自己,承認人生中本來就存在無法避免的隨機性。
這種拿捏,其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所以,當我再次想起「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這個最自然的反應,我才明白:
理所當然的背後,其實是一種選擇。
選擇什麼該解決、什麼該放過,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