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其實很小
可能會以為這是突然的機會。
但其實,這一切的起點,
只是一場 台灣藝術家的小型分享會。
那時,謝謝蘇妃藝術 Sophie 的邀請,
我們在不到三週的時間裡,
就把這場活動從零到有地敲定下來。
三週的奔跑
三週時間,要處理的細節非常多:
- 作品怎麼安全地運送到現場?
- 活動場地的動線、燈光、座位怎麼安排?
- 現場需要背板與簡單的媒體物料嗎?
- Run-down、主持、分享者的流程如何排?
我幾乎把之前所學過的專案能力都用上了。
還好有團隊在背後分工,
有人處理後勤,有人協助現場,
而我則專心在作品與故事的呈現上。
冒泡的方式
當時,我提出了一個想法:
「讓藝術先以冒泡的方式進入馬來西亞市場。」
不是大張旗鼓地舉辦大展,
而是先以小規模試水溫,
觀察觀眾的反應,再慢慢推廣。
這個方案被認可了,
我們就迅速落地執行。
那一天的現場
活動當天,
看到觀眾在畫作前駐足,
有人拍照,有人細細閱讀背後的故事。
朋友們也特地來支持,
現場的氛圍很真實,沒有盛大排場,
卻讓我感受到:
藝術真的能跨越國界,
連結不同的人與心靈。
從展場到書局
那次的分享會結束後,
蘇妃的作品不只是展出,
更開始走進馬來西亞的書局。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
卻象徵著:
藝術不只是作品,而是一條道路。
它能夠走出展場,
進入更多人的日常。
我看到自己的角色
這段經歷,讓我重新認識自己。
我不是單純的「幫忙者」,
而是能夠 把不同資源與地方的人拉進同一場景的人。
這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
或許,這就是天父給我的角色與恩賜。
「藝術,不只是展出作品,
更是打開跨國連結的第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