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8月15日的美俄峰會、18日的美烏歐峰會,俄烏停火的前景還是一片模糊。
一開始,各界對於15日的「雙普會」充滿想像,預期這可能是新時代的「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普京(Vladimir Putin)將與特朗普(Donald Trump)劃分烏克蘭領土、協調歐洲安全格局,正如1945年的二戰尾聲,也是斯大林(Joseph Stalin,又譯史達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定奪江山。
問題是,「雅爾塔2.0」並沒有在兩場峰會後上演,且從當下發展來看,一切似乎是繞了一圈回到原點:15日會談結束後,特朗普宣稱美俄已就烏克蘭安全保障「大致達成共識」、美國暫不考慮制裁俄羅斯;結果情勢在22日陡然生變,特朗普再度以「最後通牒」施壓俄羅斯,威脅兩周內無進展就制裁。俄羅斯當然也不遑多讓。普京與會時,不僅鬆口可用烏克蘭撤出頓涅茨克(Donetsk)換取俄軍凍結赫爾松(Kherson)、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戰線,也似乎在關鍵的烏克蘭安全保障問題上表態讓步、宣稱自己「可以接受」。但到了美烏歐峰會登場的18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卻依舊表示,不接受北約國家參與對烏維和;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更在20日強調,俄羅斯只支持「真正可靠」的集體安全保障,例如2022年的伊斯坦堡議定書草案:讓俄羅斯與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一同擔任烏克蘭的安全「擔保國」。
事到如今,兩場峰會的真實成效,似乎除了讓歐洲與烏克蘭重申立場:前者不放棄對烏安全保障、後者不同意割讓領土外,就是讓美俄領導人收穫短暫掌聲:自詡和平締造者的特朗普成功約見普京、被西方長期封鎖的普京成功亮相美國,除此之外毫無進展,就連原本盛傳的普京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會晤,目前看來也是遙遙無期。
領土問題比安全保障好談
但即便兩場峰會收效不佳,也不表示「雅爾塔2.0」就此死亡。
事實上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雅爾塔2.0」的未能成形,正好反映俄烏戰爭的底層邏輯:這場衝突起於強權博弈,也只有強權共識能將其凍結。換句話說,在相關各方協商未成前,戰爭都會以各種形式持續悶燒。
因此或許可以這麼說,15日、18日的兩場峰會雖沒有召喚「雅爾塔2.0」,卻已經算是「雅爾塔2.0」的登場前奏,只不過從當前的各方僵持來看,這段「前奏」或許要花不少時間,因為兩大難題還是有待解決:領土問題與安全保障。
首先是相對容易的領土問題。從兩場峰會的討論焦點來看,「割讓頓巴斯」是當前較有共識的方向,也就是以烏軍完全撤出頓涅茨克剩餘地區,換取俄軍撤出哈爾科夫(Kharkiv)與蘇梅(Sumy)、同時凍結赫爾松與扎波羅熱戰線。當然,這對俄烏雙方來說,都是某種不得已的意難平。
烏克蘭自不待提,這場戰爭從2022年持續至今,已經消耗烏克蘭的大量有生力量與基礎建設。烏軍雖在北約軍援下浴血奮戰3年,又分別在2022年9月、11月成功迫使俄軍撤出哈爾科夫、赫爾松州的第聶伯河(Dnieper)西岸,甚至在2024年8月進攻俄羅斯庫爾斯克(Kursk)占領土地,卻始終無法實現最高目標:將俄軍逐出烏克蘭,完整收復失地。
而這不僅是俄烏差距的現實反映,更是烏克蘭寄人籬下的尷尬縮影:即便美歐持續軍援,烏軍也頂多是與俄軍打成戰線僵持;但正因美歐已經「從旁協助」,這場衝突就不只是所謂「俄烏戰爭」,而是北約與俄羅斯的總體戰。
這也呼應戰爭之所以爆發的深層原因:俄羅斯不滿北約東擴、烏克蘭「脫俄入歐」等戰略趨勢,所以陸續從2014年開始了對烏軍事施壓,先是併吞克里米亞、接著是頓巴斯內戰,再來就是2022年的全面戰爭。整體來說,衝突起於美歐俄圍繞歐洲安全格局的博弈,因此一場標誌大國協調的「雅爾塔2.0」,也是最有可能的戰爭終局。
當然,領土始終是烏克蘭的不變訴求,更是美歐過去長期的政治正確,因此在各方尚且鏖戰的背景下,領土問題還不至於被「直接拿上談判桌」。但換句話說,只要支持基輔的美歐立場鬆動,仰賴北約軍援的烏克蘭就很難再「寸土不讓」,而這也是美歐疲於久戰下,必然會有的立場傾向,畢竟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已經證明:在綏靖俄羅斯面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不值一提。
但光是得到土地,俄羅斯其實也難言勝利。從2022年俄羅斯在「特別軍事行動」之初直插基輔、又在後續伊斯坦堡談判提出各種條件來看,土地不過是俄羅斯的最微末要求,莫斯科的真正心之所向,其實還是整個烏克蘭的芬蘭化,所以才有被總結為「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各種強硬條件:除了所謂頓巴斯兩「共和國」的「獨立」,還包括烏克蘭承諾不加入北約、大幅裁軍、由俄羅斯與其他國家共同「擔保安全」、取締各種「反俄」活動、恢復俄語的官方語言地位。
基本上,如果俄羅斯當時就實現這些目標,也就不會有後續「轉進」頓巴斯、宣布開啟戰爭第二階段的必要;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談判未成、戰爭目標從一開始就嚴重受挫,尷尬的莫斯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升級,把軍事推進當成施壓手段、把佔領土地當作現實補償,既要對內證明戰爭不會一無所穫,也是意圖通過長期消耗戰,迫使美歐烏回到一開始的伊斯坦堡談判。
但即便如此,佔領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如前所述,開戰至今俄羅斯至少遭遇兩次成功的烏軍大反攻,首先是2022年9月的哈爾科夫,不僅被烏軍收復12,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俄羅斯內部輿論也因此炸裂,普京只能被迫宣布動員;接著是隨之而來的赫爾松大反攻,本來已在9月高調宣布烏東四地「公投入俄、寫入憲法」的莫斯科,面對前線局勢的捉襟見肘,也只能宣布「完成任務」、主動撤出第聶伯河西岸。當然,俄軍之後仍在其他戰線持續進攻,卻也只能緩慢推進,甚至需要朝鮮派兵支援,顯然已經沒有戰爭初期的軍事能量。
整體來說,烏克蘭雖期望國土完整、收復克里米亞在內地塊,但從現實各角度來看,這都是緣木求魚的一廂情願,畢竟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已經證明,領土問題可大可小,只要美歐不願意追究,基輔就只能被迫「顧全大局」;但對俄羅斯來說,要以當前軍事能量完全佔領「公投入俄」四州,也是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畢竟前線領土變化涉及鞏固佔領,而過去兩次大撤退已經證明俄軍的戰線拉撐極限,除非俄羅斯還能找到朝鮮以外的更有力援軍,否則恐怕只能見好就收。
因此「割讓頓巴斯」的提案雖無法讓雙方滿意,卻已經是戰爭持續3年、各方疲軟下的相對務實安排:美歐要藉此敲開談判的第一塊磚,仰賴援助的烏克蘭也早晚要被迫點頭,俄羅斯則需要一個凍結戰線的下台階。
「雅爾塔2.0」還是回歸美歐俄博弈
但這種安排,也必然與更加難解的安全保障相糾纏。
對烏克蘭來說,自己如果放棄領土,就至少要換到軍事或戰略的相關補償,即便不是加入北約,也只少要有「類北約第五條的安全保障」;但對美歐來說,特朗普執政的美國似乎不願深度介入對烏安全保障,而是希望歐洲承擔第一線的責任與成本;對俄羅斯來說,即便普京一度表示可以接受美歐的對烏安全保障,但從會後俄羅斯官方的反覆表態來看,莫斯科還是堅持回到2022年的伊斯坦堡談判框架,也就是俄羅斯必須成為「擔保國」,並且反對北約國家駐軍烏克蘭維和。
因此,「割讓頓巴斯」的領土方案雖然已經浮現,戰爭各方卻還在安全保障的泥濘中打滾,這就導致停火無法迅速實現、前線只能反覆消耗,軍事博弈則持續被當成施壓工具,領土問題也就暫難塵埃落定,因為圍繞安全保障的對峙始終存在。
整體來說,當前困局還是戰爭爆發的根源反映:俄羅斯開戰不只是為土地,更是不滿北約主導的歐洲安全秩序,所以才有伊斯坦堡談判的種種條件,企圖以烏克蘭的「芬蘭化」改寫歐洲安全格局。
只是細究各方立場分歧,其實又與領土問題不盡相同:在領土爭議上,美歐俄幾乎有志一同,烏克蘭基本只能被迫「土地換和平」;但在安全保障上,卻可以區分出俄烏與美歐兩個組合。
首先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對組合分屬光譜的最兩端,代表兩種完全互斥的戰後安排:從基輔2024年10月公布的「勝利計畫」來看,烏克蘭不只要求加入北約,還意圖強化軍工、取消武器使用限制、在境內部署非核戰略威懾軍備、讓烏軍取代派駐歐洲的部分美軍;但俄羅斯的要求完全相反,從莫斯科2022年提出、至今仍在主張的伊斯坦堡談判框架來看,俄方不只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更要求烏方大量裁軍,接受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共同擔保」。
換句話說,烏克蘭想當歐洲的「抗俄橋頭堡」,俄羅斯卻想要一個「芬蘭化」且軍事殘廢的歐俄緩衝帶,但雙方又暫時無法在軍事上擊敗對方,這就導致球來到位居光譜中間的第二個組合:美國與歐洲。
理論上來說,同屬北約的美歐應該一個鼻孔出氣;但事實上,雙方光譜還是會因地理因素、戰略規劃、領導人立場而出現分歧。
從華盛頓的視角出發,俄羅斯雖然是戰略威脅,卻終究不與美國直接接壤,而且隨著中美博弈加劇,美國戰略界近年也出現「聯俄制中」、也就是所謂「逆向基辛格」(Reverse Kissinger)的倡議,再加上高唱孤立主義的MAGA派崛起,當前美國顯然在對烏安全保障上莫衷一是,所以才有特朗普所謂「美國不會派出地面部隊」、「美國傾向以空中支援等方式提供安全保障」等說法。
但從歐洲立場來看,作為停戰前線的烏克蘭就是地緣雙面刃:如果烏克蘭應俄羅斯要求大量裁軍,甚至還由俄羅斯「擔保」安全,那麼這意味俄軍未來發動新攻勢時,烏克蘭將會手無縛雞之力,俄羅斯甚至能以「擔保國」身分否決他國的軍事干預提案,為進攻爭取時間,最終可能逼近東歐邊界;但如果烏克蘭真的加入北約,一旦俄烏未來再起衝突,整個歐洲就會因第五條集體防衛機制而被拖入戰火。
基本上這兩種擔憂,又能分別投射到不同的地理集團:東歐與波羅地海國家更擔心俄羅斯進逼,法德等西歐國家則更擔心被捲入大戰。因此兩相綜合,歐洲需要的其實是既有能力隔開自己與俄羅斯、卻又不會真的觸發北約與俄羅斯決戰的烏克蘭。而這兩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又都需要美國成全:要避免烏克蘭被大量裁軍,美歐就必須立場一致對俄施壓;而要在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的背景下,提供足以嚇阻俄羅斯進犯的安全保障,美國的存在也是一大關鍵。
這就導致球最終會來到美國的內部博弈:光譜一端的俄羅斯希望利用美國內部急於停戰的相關派系,包括「聯俄制中」派、MAGA派,甚至是特朗普本人,來盡可能推進伊斯坦堡談判框架;光譜另一端的烏克蘭則與歐洲站在一起,雖說雙方立場並不完全契合,卻在抗阻俄羅斯威脅上有志一同,並也因此連動美國內部不急於停戰的勢力,包括傳統反俄派、大西洋主義派等,來盡可能推進「類北約第五條安全保障」,並讓美國盡可能參與其中。
當然,烏克蘭作為依附者,更多是在強權博弈的夾縫中求生,因此不僅領土問題不操之在己,就連安全保障也要依賴歐洲爭取,而這就凸顯歐洲的角色複雜性。
部分分析認為,歐洲在俄烏談判上毫無作用、是與烏克蘭位處同階的「被犧牲品」,這種敘事看上去符合現實,卻恐怕有些言過其實:如果歐洲真的毫無角色,那麼2025年3月特朗普一度停止對烏軍援後,烏克蘭應該會立刻投降談判,因為歐洲的堅持軍援、政治表態毫無作用,但現實顯然不是如此;正如當前美國提供軍火、歐洲結帳的對烏援助結構,也同樣來自美國希望卸責、歐洲卻持續拉扯的戰略情境。
當然從冷戰至今,美歐都沒有真正解脫主從關係,但這不代表歐洲不能利用美國的內部分歧,來盡可能推進自己的談判議程,或至少干擾談判方向。說得更直接:過去各方之所以不討論俄烏戰爭下的歐洲角色,是因為美國內部支持戰爭的派系佔據主流,因此歐洲可以安靜「搭便車」;但當美國內部雜音浮現,歐洲的角色也就反而被凸顯。
因此「雅爾塔2.0」的8月折翼,反映的還是美歐俄博弈的勝負難分:特朗普看似大刀闊斧,其實一不能迫使普京真正放棄伊斯坦堡談判框架,二不能勸服歐洲跟著拋棄烏克蘭,導致兩場峰會成為一前一後的外交煙火。而這反映的更深層問題,就是特朗普甚至無法彌合華盛頓的內部政策分歧,基本也跟歷任美國總統的中東糾結類似。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各方都覺得自己「尚有餘裕」、也互有議程的背景下,俄烏戰爭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其實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這場浩劫同樣起於德國對既有安全秩序的不滿,各方也是耗費了多年時間,經歷了戰線膠著與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這才走到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
而從某種程度來說,當前的美歐俄博弈,其實也早在當年的雅爾塔就初見端倪:邱吉爾希望斯大林放棄控制戰後東歐;斯大林則以蘇聯付出慘重代價為由,堅持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而與這兩巨頭相比,希望蘇聯對日宣戰、支持太平洋戰場的羅斯福,其實就像整場歐陸喧囂的「局外人」。顯然,在勢力範圍的爭奪上,歐俄始終存在你進我退的零和關係,美國則始終要在太平洋與大西洋間求取平衡,1945年如此、2025年亦然。
而論及當年雅爾塔的塵埃落定,關鍵還是蘇聯以殲滅納粹的鐵血實力,迫使美英點頭讓步、同時犧牲大量他國利益,這才形成了最終決議。但也正是這種安排,既為將來的冷戰裂痕埋下伏筆,也導致了日後的北約與華約對峙;即便半個世紀後蘇聯解體、冷戰終結,歐洲集體安全問題也還是以北約東擴、俄烏戰爭的形式捲土重來。
從這個脈絡來看,牽涉美歐俄協調的「雅爾塔2.0」,當然會是俄烏戰爭的最可能終局;但其前提,也必然是美國的干涉意願、歐洲的安全底線、俄羅斯的軍事與經濟能量,已經拉撐到某方無法再堅持的極致,才有可能促成大國協調的真正落地。只是在歐洲集體安全糾結的背景下,戰爭循環恐怕還是無解難題,正如1945年的雅爾塔既是終點、又是起點,80年後的「雅爾塔2.0」或許能夠凍結俄烏戰爭,卻恐怕確保不了歐洲的永久和平。
原文發表網址:
20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