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天問我:「我們家會慶生嗎?」
我說:「會啊。」
她輕輕地回答:「我們家不慶生的。」當下,我只是聽著,好像在聽一段小小的故事...
但過了一天,那句話忽然在心裡漲開,像是有人輕輕拉開了一道舊抽屜。 我彷彿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心裡偷偷地期待著,也悄悄地失落著。
她說,媽媽告訴她:「生日沒什麼好慶祝的,那是母難日。要感謝,也該感謝媽媽的辛苦。」
這句話,聽起來理直氣壯,甚至很有道理。 可是我想啊,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說,這是不是太重了?
幼孩還不懂「母親的偉大」有多深,她只懂得生日那天,想要有人能抱抱她,笑著對她說一句「妳真好,妳來到這世界真好」。
小小孩無法反駁權威,只能把渴望收進心底。
也許那天的她沒有哭,沒有鬧,但心裡一定留了一塊安靜的空白。
我想,那是一種被迫長大的心情。
還沒來得及單純,就被告訴「妳應該感恩」。 還沒學會撒嬌,就學會了沉默。
也許母親是真的辛苦,是真的希望女兒懂得感恩,也許...這位母親是否也歷經過一樣的故事...
一句「母難日」,讓孩子錯過了「被慶祝」的機會。 那是一種很細微的失落,像風一樣,看不見卻能讓人心裡冷一下,也許,不只是一下。
而我想起這段故事的時候,心忽然酸了。
我想起眼前的她,不只是現在的伴侶,也是曾經那個安靜的小女孩。 我多希望能走進她童年的房間,為她點一盞燭光,對她說:「妳的存在,就是最好的禮物。」
生日,同時是「母難日」與「孩子的日子」。
但,
它不該只有一種詮釋。 在母親的辛苦裡,也能有慶祝的笑聲;在孩子的喜悅裡,也能有感恩的心意。 兩者不是對立,而是交織。
我想,從今以後,至少在我們的家裡,生日要有一點點儀式感。
不是為了蛋糕,也不是為了禮物, 而是為了那個孩子心裡曾經缺席的東西——
「妳值得被慶祝,妳的存在,本身就是喜悅。」
佛心小結語
生日,既是母難日,也是生命之日。
在「母親的辛苦」與「孩子的渴望」之間,看似對立,其實是緣起的不同角度。
佛法說「緣起」:沒有母親的忍耐,就沒有孩子的降生;沒有孩子的存在,母親的忍耐也失去意義。兩者互為因緣,缺一不可。
佛法說「無常」:愛的表達方式會隨世代而不同。母親的嚴厲是她的方式,孩子的渴望是真實的需求。當我們不執著於「哪個才對,哪個應該」,就能看見愛的多樣形態。
佛法說「中道」:既不是否認母難日的辛苦,也不是壓抑孩子想被慶祝的心,而是找到平衡——在感恩裡慶祝,在慶祝裡感恩。
所以,今天的我們,能把這份故事化為實踐。
在太太的生日,不只是慶祝她的存在,也同時感念母親的付出。 這樣,一個小女孩的遺憾,就能轉化成一個女人的圓滿。
就像佛陀說的:「如實觀」,不是否定任何一方,而是完整地接納當下的一切。
在接納裡,願傷口會慢慢成為花朵。
希望這篇文章,為女孩心中那片空白補上色彩,也願大家都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