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明「功行句」及「功行」前,我要先引述《海底生煙》的內容:
曾經有位侍者問惠菴禪師:「何種見地的功德,諸佛祖的直接法脈才能傳承給一位未見性者?」
惠菴禪師回答:「『見性』與『未見性』是指如何功行的兩個名詞而已,如果具足信心、毅力,就是『見性』; 如果缺乏信心,功行就會被切斷而入生死大海,即為『未見性』。」
惠菴禪師用兩個字來總結了他一百年的生命--功行(對於個別公案的力點,逐一地再吟味及用功照察)。當你對於已悟的部份繼續功行,自然地,從佛祖傳下來的主要話頭一定會被參透。即使一個人已經見到自性,如果缺乏功行,見性將很快地變為不明確而完全無用。因為信心而照察;因為大疑團是鮮活的而照察;因為心是憤發的,除了功行,無其他更重要的事。今日的學子不細心研習祖師的公案,如兒童玩球一般。他們認為悟道容易,只說「我瞭解了」,但是老禪師用法劍斷然地糾正他們。所有祖師用相同的方法,由功行而光耀了佛的教導,這是祖師的精神。
功行佛祖的話頭是悟道的真正本性,亦即是佛。
由上可知,「功行」就是用功參究公案中已悟的部分,繼續深入返照自己、參究更深的自己。而在我們參究公案時,有很重要的「功行句」,我們可以針對「功行句」再深入的參究。以《須彌山》舉例:
一位學人問雲門禪師:「學人不起一念,還有沒有過錯?」雲門禪師答:「須彌山。」(在此形容非常大)
問題:為何雲門禪師說,學人的過錯如須彌山一樣大?
當你認真參究,會有答案跟禪師核對。過程中可能會錯誤很多次,但總有一日,你會答出確的答案。此時,這個正確的答案,就是佛法智慧,也就是「功行句」。你答出了這個答案,但有可能你還尚未瞭解真正的自己(本來面目),還沒開悟。但是這句「功行句」是見性的基石、跳板,針對「功行句」努力「功行」,是有機會可以認識自己(開悟),精準且正確地回答「什麼是自己?」的這個問題。
現代佛教學者林崇安教授在〈訪問林崇安教授談學佛歷程〉中提到:
2010 年 9 月,由朋友引介向在美國的惠忠禪師開始參公案,此傳承保留於 韓國,以功行句直搗根本自性,有其教學特色。
古嚴寺慧度法師對於惠忠禪師的教學有下述分享:
我本身學佛應該也可以講有四十年,也很認真地在學。由於接觸了禪師的指導,發覺自己在身心、在知見上,有很大的突破。
祖師禪,最大的特色就是直接了當、不繞圈子,不做無謂的玩弄,譬如說玩弄名相、意識思維,這些到最後都證明跟你無關,跟真正的自己無關。
上方影片:惠忠禪師於古嚴寺開示
回到我所學習的祖師禪,就是:參究公案->與禪師核對->通過後參究另一則公案--->以此類推、公案深度越來越深(活句公案)->參究「什麼是自己?」->禪師印可開悟->繼續參究公案。簡單來說,我一輩子都會繼續參究公案,直到肉體不行的那一天。祖師禪參究公案的方法,真的是直接、有效,是禪宗鍛鍊智慧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