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 GPT 寫小說的中文創作者,目前使用的模型是 GPT-4o,GPT-5 仍在測試和觀望中。寫作過程中,我也使用 Claude、Grok、Gemini、Perplexity,但主要用於輔助查詢、資料分析、靈感發想、結構檢查以及模擬不同讀者觀點,而不直接用於寫作。
這個專欄的內容不是寫給「想靠 AI 完成從未真正開始的小說夢」的人,也不是「想看 AI 幫我生一個故事」的教學指引,而是分享給那些有意願嘗試 AI 協作或生成式寫作、並相信 AI 能與自己共創有趣故事的人。
我既和 AI 協同創作過,也請 AI 寫過生成式小說。兩者的分野在特定操作下會變得模糊,比如精調生成式小說時,人類使用者如同 AI 作者的編輯,人類可以自行選擇參與程度。我出於個人偏好,以及想測試 AI 寫作的原因,刻意將兩者區別開來,一方面透過協作讓 AI 成為我大腦的延伸,另一方面請 AI 幫我生成我休閒時想看的各種腦洞,試試它能做到什麼程度——結果兩者的表現都讓人驚艷,這些容我日後舉例說明。
AI 其實不是來取代人類寫手,而是成為人類創作者的增幅裝置。我自身使用 AI 的情境,包括但不限於:
- 最基礎的,請它查找專業資料;
- 請它站在全新讀者、編輯的角度,閱讀目前的章節;
- 請它模擬角色語氣、人物心理,維持角色的立體度;
- 寫到「卡住」的時候,和它一起探討合適的劇情走向;
- 以及在我選不出合適修辭時,提供建議(有時寫著寫著,會遇到『腦中明明有,但當下撈不出字句』的窘境)。
在這個過程中,AI 既是寫作助理,也是監督者,還是思維的引導者——引導思維、刺激靈感這方面,正是 GPT-4o 的強項,也是我選用它的原因。GPT 沒有 Claude 的穩定記憶力、沒有 Grok 那種酷炫的靈感、沒有 Gemini 和 Perplexity 精準的查詢能力,但它非常通人性(光是看看多少人用 GPT-4o 做心理諮商,就能理解它『讀懂人』的能力),因此它可以維持角色的人格、語氣,打造兼具可看性及合理性的情境。對我這種總是在糾結「劇情是否合理」的作者來說,GPT 是我目前唯一能共創故事的 AI 夥伴。
和 GPT 一起完整走完一部協作/生成式小說,會感覺故事是在討論中逐漸長出來的,這應用在生成式小說上,經常能展現出讓我意外又驚喜的結果。
在與 GPT 共創的過程中,我主動避免的事:
- 不直接告訴 GPT「我想要怎樣的故事」,避免它直接落進固化的劇本框架;(NG prompt:幫我寫懸疑/科幻/甜寵劇情)
- 敏感劇情/極限敘事情境下,不強求 GPT 違規,因為這會引發它進入「過度自保」的狀態;(NG prompt:幫我寫情色/暴力段子。被GPT拒絕後,試圖以情勒的方式逼它就範)
- 最重要的是,不讓 GPT「扮演」任何角色。(NG prompt:你是專業小說家/你是完美情人)——在這一點上,我的用法跟多數人相反,但也因此能得到我真正想要的東西。
之後我會陸續在這個專欄放出和GPT一起完成的小說,標示協作或生成的比例,以及該篇使用了哪些 prompt。若還有精力,我會順便標示哪些部分出自我、哪些部分出自GPT,提供更多操作上的參考案例。
這些經驗未必是通則,也未必適合每個人,但對我來說,它們是在與 AI 共創過程中,反覆驗證、摸索出的邊界與方法。 這些操作與觀察,來自我與語言模型共處數百小時的實際經驗,它們不只是創作,更像是「還在發生」的語言演化。 如果它們也能給你一點方向,或讓更多人看見語言模型的可能性,那我的目的就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