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常言道,「歷史」一詞若讀來缺乏任何趣味之際,恐怕將是人類繁盛文明滅亡之時。此話或許有些誇大,更帶些自以為是的孤傲。可當吾人狹隘地長期將歷史視為一門枯燥又冷僻的「死」學,一口認定教科書上的歷史綱目,或是測驗卷上的歷史申論題就是所謂「歷史全貌」的話,這諸君眼皮子底下所呈現出來的灰階色彩,絕不及浩瀚史跡所綻放光艷的億萬分之一吧?
舉例來說,請依下列線索或提示,花個三十秒,依序回答這三個選擇題:
(一):西元1856年11月,一張證書載明著「某君茲證明生於西元1841年9月8日,信奉羅馬天主教……於西元1854年始習學徒之職……理事長代表諸理事頒發結業證明一紙,證明某君有資格從事屠夫一行。」,請問某君是何人?
(1)佐川光晴
(2)樊噲
(3)「榮耀行刑官」德瑞文
(4)德佛札克
答案是?
(二):西元1876年,德國著名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寄了一封推薦函給出版商,裡頭寫到「某君創作的二重唱很適合出版……毫無疑問地,他才華洋溢,但也近乎赤貧……我請求您考慮我的提議,印製此樂譜不會帶給您太多麻煩,而且日後必定暢銷。順頌 大安。」,請問某君是何人?
(1)馬利克
(2)德佛札克
(3)開膛手傑克
(4)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是?
(三):某君蔚為經典,堪稱職涯代表作之一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據說是其親自造訪了有「雷神之水」稱號的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後,意外得到的磅礡靈感。請問某君到底是何人?
(1)霸王龍扎克
(2)札克斯・菲爾
(3)德佛札克
(4)札克天王
答案是?
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套「死」的硬體,其樂趣永在,其魂動長存,是不枯竭的雲端軟體。
今天部屋主人榮幸為各位分享的壽星,正是演繹「波希米亞魂」的一代宗師:德佛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9月8日知名壽星。
屠夫之子
難以從史冊中抹消的處女座音樂人,繼年長17歲的作曲家前輩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後,被世人一致推崇為「波希米亞」(Čechy、Bohemia),也就是泛大捷克地區最富盛名,拓展國際聲譽的音樂大使,德佛札克,身為古典音樂「國民樂派」(Nationalist Music)的旗手,他誕生在昔日奧匈帝國領地布拉格的近郊,但不同於其他同時代音樂人多半來自於皇室要員、貴族之後或富商豪門,或是直接傳承音樂世家,德佛札克的父親František(1814 - 1894),其實是曾在摩爾多瓦與匈牙利之間遊歷長達八年之久的肉舖商屠夫、旅館經營者跟業餘的通俗音樂教師兼演奏家。
身為家裡九個孩子中的大哥,德氏在6歲那年開始接觸小提琴,並學習當時謀生必需的德語,後來又跟隨教會的詩班老師進修鋼琴跟管風琴,也試著擔任司琴(禮拜中參與音樂服事)與作曲的工作。但除了翱翔五線譜之外,德佛札克也「扎扎實實」地在父親的鼓勵下完成了「屠夫」養成的訓練課程,成功取得茲洛尼采(Zlonice,今捷克境內)屠夫理事工會所正式開立的結業證書。
24歲,德佛札克完成了《c小調第一首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C minor),副標題正是《茲洛尼采之鐘》!
縱使成年之後無法立即實現其擔任心目中夢幻職業「管風琴師」的工作,僅能委身在城鎮半職業樂團裡以中提琴手的身份於咖啡廳或沙龍裡亮相,演奏一些輕快的序曲或舞曲,但德佛札克毫不氣餒,多年的沈潛期間,努力充實自我,也進一步參考前人的作品集,跟著提筆寫下大編制的歌劇跟交響曲集。
西元1874年,已邁入而立之年的德佛札克,藉由合唱讚美詩等精彩作品,不只贏取一紙管風琴師的正式聘書,也獲得奧匈帝國給予的皇家高額獎助金。當時作為帝國國家音樂基金會委員之一的作曲家布拉姆斯,更極力栽培與推薦這位積極有為的後輩(兩人相差9歲)。布氏除了替德佛札克爭取樂譜的出版機會,也把諸多德氏先前發表的作品,如《E大調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ajor)逐一介紹給布拉格當地的愛樂者們共賞。
到了西元十九世紀八零年代,歷經數名子女相繼早夭與母親別世的椎心痛楚,德佛札克順勢展開了歐洲壯遊暨巡演之旅,帶著自己的心血造訪倫敦、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市;西元1889年,他獲頒帝國政府頒發的「鐵十字勳章」,並贏得御前(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演奏的殊榮。
踏上新大陸
早些時間,在二訪「霧都」(倫敦)的《D大調第六號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D major)音樂會上,這首最早為維也納愛樂(Vienna Philharmonic)所譜之曲,著實讓日耳曼的優雅浪漫跟波希米亞的奔放悠揚產生了難以言喻的激盪火花,讓聽眾們可說是如癡如醉。又年僅27歲的艾爾加(Sir Edward William Elgar),當時正擔綱樂團裡第一部小提琴的樂手之一,兩位劃時代的作曲巨匠能夠在此時此刻同框獻藝,想來不禁讓人感到如夢似幻。
西元1892年9月26日,一個今日對德佛札克跟美國音樂界都具有深遠影響與值得紀念的日子。從屠夫之子到民族之光,他除了安然抵達紐約市之外,更以每年約莫一萬五千元美金的薪餉合約,履新「美國國家音樂學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的院長一職;
持續走出三十多年前「南北戰爭」的對立陰霾下,藉由慈善家的慷慨解囊跟精心籌劃下,美國國家音樂學院首次開放女性、非裔美人跟白人男性就學,眾人期許新大陸能早日完成藝術領域的內在革命,也就是從歐洲本位音樂一統北美江山的獨霸態勢中掙脫與釋放,演奏曲目不再全面「歐」化,並確立專屬於美國自身的文化標誌……
每天三小時的授課時間,每星期與樂團進行兩次完整排練,還有高出同時期布拉格音樂學院薪資約25倍的俸祿,加上長達四個月的例休、年假,在他鄉懷抱著無上使命感的德佛札克,一次的偶然機緣下,在學院廳堂遇見了工讀生,也是男中音伯利(Harry Burleigh),他一邊整理環境,一邊吟唱黑人靈歌;當下內心大受感動之餘,德佛札克也逐漸了解到:美國在地非裔美人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樂,勢必將會是美國他日音樂發展的基石,他亦篤信自己挖掘到了創設一所偉大又高貴的音樂學院所需要之珍稀精髓!
身處異國的旅外歲月,即使晨昏乃是同一顆朝陽或餘暉的起落,但依舊與故人相隔萬里大洋,在德佛札克的心中,功成名就或榮耀等身都僅是點綴,他始終無法忘卻故里河山的一草一木,於是著手將對家鄉的殷切思念,透過音符刻印在五線譜上,以黑人靈歌曲調為經緯,融入了波希米亞的風格旋律,倆倆交相的陪襯,除了擺脫言語的限制,更跨越時空隔閡,用音樂對話,完整呈現出人在他鄉,心向母親故土的濃厚情感......
來自新世界
《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西元1893年12月16日的卡內基音樂廳,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帶來了德佛札克終其一生無法捨棄的羈絆與牽掛。
回顧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歐洲大陸的連年軍武動盪與新興民族國家逐一崛起,無數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毅然拋下一切,隻身孤影,飄洋過海,遠從歐洲來到美國發展,思鄉的情愁與淡淡的哀怨,聞音思鄉,聞曲念舊,故鄉啊!今安好?家人啊!今安在?無一不深深觸動了遊子的心弦。
四個樂章的迴盪起伏,從慢板(Adagio)的循序啟程到火熱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譜下句點,第九號交響曲,是德佛札克創作生涯最後一首交響曲,卻也是在新大陸提筆寫下的第一首作品。
首演當晚,美國聽眾顧不得音樂廳的既定禮儀,在每個樂章結束後均予以熱烈的掌聲回應,讓受寵若驚的德佛札克不得不多次起立致意。
西元1922年,德佛札克的學生費雪(William Arms Fisher)將這首「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中旋律極為優美的第二樂章予以改編,同時填上歌詞後,成為了美國近代的經典歌謠〈念故鄉〉(Goin' Home)……「這是對所有世人靈魂朔源的動人表達。」,誠如費雪自述,「Home」,並非字面上肉身的「居所」,而是指靈魂的「天家」,故〈念故鄉〉爾後也成為許多基督教葬禮或告別禮拜時的聖樂之一。
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
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
至於吾人相當熟悉,中學音樂課本裡的〈念故鄉〉,其中文歌詞乃是由李抱忱老師所填詞。
念故鄉
曾經,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主張台灣獨立、遭指控違反「反共國策」、立場視為左傾、甚至參與台灣同鄉會(因為以「台灣」為名而不是以「中國」為名,被政府認定有圖謀台獨之嫌)者,幾乎都被列入中華民國國安局或警備總部的黑名單。如李應元、黃昭堂、蔡同榮、陳婉真、許信良等,當年先後被登載其中,又一旦被列入黑名單者,就連父母親的告別式都會依其護照失效(加上官方不允許返台加簽)的理由被拒入境。
曾經,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親自參與過「布拉格之春」(Pražské jaro)改革運動的文學家昆德拉(Milan Kundera),以《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等小說享譽國際。但他卻早在西元1975年時,因諷刺捷克時政而遭到當時的共產黨政府剝奪國籍,被迫流亡法國長達四十餘年(西元1981年歸化法國籍),直到西元2019年時才重新恢復其捷克公民的身分。
曾經,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
熱比婭(Rebiya Kadeer),原是新疆維吾爾族知名富商,資產推估超過兩億人民幣,也是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更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但後來隨著夫婿痛陳中國欺壓維吾爾族,北京當局於是以一紙「向境外組織非法提供國家情報」的罪名,打斷她跟美國國會議員助理代表團的會面,更依法判處八年有期徒刑。西元2005年間,她以保外就醫的名義逃亡美國!多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如她,亦正是中國官媒所聲稱:主張新疆獨立運動,破壞祖國團結、民族團結的「分離主義者」。
曾經,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
西元二十世紀中葉以降,許多於冷戰對峙期間,或是國內發生軍事政變或寡頭集團執政等政治因素而不得不離開家鄉、遠走海外避難的指揮家們,在母國成功完成政權和平轉移、推行民主化改革,終於得以平安返回睽違數十年的故鄉時,因《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其深厚又讓人悸動的愛國氛圍,無一不作為返鄉音樂會的必然壓軸。當旋律響起,毫無疑問,場場都是讓人熱淚盈眶,安可再三的真情演出!
庫貝利克(Rafael Kubelík),捷克出身的指揮家,也是以昔日捷克愛樂首席指揮之姿負責籌設「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創辦人之一,但隨著西元1948年2月捷克發生政變,蘇聯扶植的共黨政府上台,他毅然決然在英國「愛丁堡音樂節」巡演時宣布「叛逃」,表示歷經過納粹主義獨裁霸權的他,無法繼續生活在另一個野蠻專政之下,也就是共黨統治的捷克斯洛伐克。
西元1990年,伴隨「天鵝絨革命」的民主化推演,捷克結束一黨專政,治權回歸人民,當時已退出全職指揮角色的庫貝利克終於重返故土,除了與捷克愛樂合作錄製了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外,也相繼共演了莫札特的《布拉格交響曲》(第38號交響曲,首演地正是布拉格)和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並獲得捷克愛樂頒予終身榮譽指揮的偉大稱號。
「請各位乘客不要在火車停靠時急忙衝廁所......」
鋼琴獨奏曲《幽默曲 / 詼諧曲》(Humoresques / Humoresky),是德佛札克於西元1894年全家返回捷克暑休時所孕育的小品,他將多年來手稿中的片段予以彙集與潤飾,靈感來源則包含在美國的生活點滴與所見所聞。全曲共八首,其中又以第七號作品《Poco lento e grazioso》最廣為人知,傳聞德氏是於火車上聽見軌道與車輪之間的摩擦碰撞聲後於腦海中浮現了旋律,部分音樂史學者更認定此曲應該是繼貝多芬的《給愛麗絲》(Für Elise)之後,當今古典樂壇「滲透力」最高的鋼琴小品。
優雅的音符,顆顆脫俗清新,但卻隱藏著一股淡淡,好像無法直接述說的哀怨。嗯,詼諧?幽默?好事者於是將第七號作品加上了敘事背景,讓它更有韻味,您知道是什麼嗎?
「今早天氣晴朗,我跟瑪莉騎車一同去中央公園野餐?」
不!「請各位乘客不要在火車停靠時急忙衝廁所......」
西元1895年4月,由於美國上下陷入一次嚴重的經濟大蕭條,音樂學院的贊助人同樣深受其害,財務出現赤字,更出現積欠薪資的窘境,故德弗札克於是舉家遷回歐洲,回到布拉格任教。
隔年3月,德弗札克於倫敦進行其《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的正式首演。在紐約執教時開始譜曲,最後並委託布拉姆斯親自校正的德氏協奏作品,不只是作曲家所完成的最後一首獨奏樂器協奏曲,其近乎完璧的高難度技巧與旋律中的真情流瀉,堪稱集勁道,宏偉與浪漫於一身之大全,因此也成為日後德弗札克膾炙人口的偉大傑作之一。而被譽為是協奏曲中難以被取代的「國王」之外,《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甚至還贏得了布拉姆斯的讚嘆:
「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人類的手居然可以寫出這樣的一首協奏曲!」
西元1897年4月,摯友布拉姆斯癌症亡故,德弗札克動身前往維也納,作為葬禮的重要治喪委員之一,後續更繼承了布氏生前在帝國國家音樂基金會委員的席次。此一貼心安排或是所謂善的循環,讓德弗札克備感欣慰,如同自己年輕時所受到的幫助,他終於也能藉此機制協助更多的年輕新秀踏入音樂人的行列,共同為文化藝術增添風采。
西元1904年5月1日,早先已獲選成為帝國參議員的德弗札克,因動脈硬化而安然離世(死因記載為中風)。四天之後,捷克政府為其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國葬儀式,其人其樂,絲毫不因肉身離去而消逝,今日依然傳揚在每一個歌頌愛、自由與希望的國土上,從今時直至永恆。
尾聲:
作為當時廣為人知,如假包換的鐵道迷,德佛札克對火車的痴迷可不是只有紙上談兵的程度而已。據說他把各類型的機關車(動力車)車型、列車編碼、乃至於火車時刻表都記得滚瓜爛熟……而且閒暇之餘不是在搭火車就是等著搭火車的他,若是發現列車發生誤點情況,還會追問工作人員誤點的原因,所以多次被站務人員錯認為鐵道公司派出的便衣稽查員!
給讀者的挑戰:從波西米亞(Bohemia)到阿提密斯(Artemis)
既然「歷史」一詞若讀來缺乏任何趣味之際便是人類繁盛文明滅亡之時,那我們現在不妨來「動動灰色腦細胞」吧?
西元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十一號」(Apollo 11)進行人類史上第一次的載人太空船登月計劃時,以卡式錄音帶之姿,陪伴指揮官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完成前無古人之史詩級偉業的音樂是哪一首呢?
(1)伍佰《美麗新世界》
(2)德弗札克《「來自新世界」》
(3)麥可・傑克森《Billie Jean》
(4)亨利・曼西尼《月河》(Moon River)
最後,老師說:下課囉~~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onín_Dvořá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9_(Dvořá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