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戀的傷還未癒合,卻看見他立刻愛上別人,心碎的你不該問「我錯在哪」,而是學會這樣療傷……
撰文 / 風茹草
「為什麼我們才剛分手,一轉頭你就有了新歡?你有想過我的感受嗎?」
看著前任的社群媒體上滿是與新對象的甜蜜動態,內心的煎熬彷彿只有溼透的枕頭才懂。每一個夜晚,反覆看著那些已經褪色的合照,忍不住問自己:「我們之間的感情到底算什麼?難道我真的比不上他嗎?」
若把戀情比作一場耗費心力的馬拉松,兩人並肩前行,卻在自己傷痕累累停下來療傷時,發現對方已牽著別人繼續奔跑──這樣的畫面,誰能心平氣和?憤怒、羞辱、自我懷疑,層層交疊,若未妥善處理,很容易演變成嚴重的自我懷疑,發情緒失控、行為偏差,甚至可能導致極端行為。
為什麼比起嫉妒,我們更多的是受傷?
臨床心理學家華倫(Dr. Cortney S. Warren) 在《和前任說再見》一書中談到:「在戀愛中伴侶會發展出一種共同體的身分,兩人像是一個團隊,所以如果前任不想再和自己維持戀愛關係,那麼就會將這個『決定』看作是針對自己,認為一定是自己有某些缺點而導致分手,產生『我是不是不夠好?』的自我懷疑。」
當前任很快有了新歡,這種否定感更被放大──彷彿自己不再有吸引力,失去了被愛的資格。這樣的比較心理,不只傷了自尊,也可能引發失眠、食慾不振與情緒失控。久而久之,從「我是不是不夠好」演變為「我是不是根本不值得被愛」,讓人遍體鱗傷。
若背後還有童年創傷或被拋棄的經驗,更容易將愛情視為唯一的歸屬來源。那麼在分手後看見前任另結新歡,更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甚至產生「如果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的報復心態。
如何公開新戀情,才能降低對前任的傷害?
研究顯示,分手後的憂鬱情緒通常在一個月內達到高峰,並在三個月內逐漸緩和。如果你希望好聚好散,做一個體貼的前任,建議至少在分手三個月後再公開新戀情,且盡量保持低調,不必主動告知對方,除非對方已經察覺並問起,才真誠且平淡地回應。
當前任詢問時,可以這樣表達:
「最近我開始了一段新的關係,我想讓你知道,因為我很珍惜曾共度的時光。」
「我真心尊重我們過去的感情,也想誠實地告訴你這個消息。祝福你未來一切都好。」
溝通時要格外細心,避免使用容易引發誤解的語言,例如:
「你應該已經放下了吧?」
「我有新對象,你不會介意吧?」
「你不難過了吧?」
這些話聽在尚未療癒的人耳裡,容易被解讀為:「你快點放下」、「你不應該干涉我」、「你的難過我不在乎」,反而造成二度傷害。
不急著曬恩愛,是最後的溫柔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分手後也應該用特別的溫柔,用細膩的溝通方式來回應前任,保有禮貌與真誠的態度,減緩前任的心理衝擊,避免讓對方感到二度傷害。
有人說:「不打擾,是我的溫柔。」但在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快得驚人。與其急著公開新戀情,或許,低調一點,不急著高調曬戀情,更能完整地體現分手後最後的溫柔。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