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的糾結:要買還是不買?
錄音室裡,氣氛既熟悉又專注。凱宇望著對面的Yellow,笑著丟出一句:「你有沒有過這種糾結?股票漲的時候不敢買,怕一買就跌;股票跌的時候也不敢買,怕接到的是刀子。」

投資靠運氣?
Yellow翻開《持續買進》的章節,語氣裡帶著故事感。他談到作者馬朱利的觀點:投資其實很大程度上「靠運氣」。
「聽起來很矛盾對吧?」Yellow說,「我們一直以為投資靠技術,怎麼會靠運氣?」
但事實上,投資起點的時間差,能造成天壤之別。若1960年開始投資美股大盤,20年的年報酬率只有2%;若是1980年開始,則高達13%。

凱宇點點頭:「所以重點不是想著抓對時機,而是拉長投資年限,讓運氣的影響被時間沖淡。」
人性的陷阱:為什麼我們不敢All in?
很多人事後看大盤走勢,總是懊惱:「早知道十年前就該All in!」但如果真回到當年,誰敢?
「人性才是最大的風險。」Yellow語氣篤定。他舉例,2022年台積電跌到390元時,多數人卻選擇退縮。因為面對不確定,人性驅使我們選擇安全,卻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所以比起追求完美時機,持續投入才是穿越人性的辦法。」
波動,其實是入場券
書中有一段數據讓Yellow印象深刻:S&P500平均每年都有13.7%的最大跌幅。2008年甚至重挫48%。
「所以啊,跌就是投資的入場券。」他語氣裡帶著一絲幽默,「就像遊樂園門票一樣,你得付出這份波動,才能享受長期報酬。」

如果因為害怕波動而錯過投資,長期來看,反而會損失高達90%的資產。這是許多人忽略的「無作為風險」。
危機進場的哲學
談到新冠疫情,凱宇回憶當時S&P500一個月跌掉30%,四次熔斷。市場一片恐慌,連巴菲特都被做成「第一次看到熔斷、第二次看到熔斷」的梗圖。

「但半年後,大盤就創新高了。」Yellow補充,「如果你那時勇敢進場,報酬超過50%。」
他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投資不是比誰最聰明,而是比誰的信念更穩。」
三大信念:在下跌中站穩
Yellow分享了自己面對市場下跌的三個信念:
- 經濟本善:只要有人類活動,就一定有通膨,而長期經濟會持續發展。
- 現金流的底氣:投資必須來自閒錢,或能產生穩定現金流,才能降低心理壓力。
- 策略的支撐:遵循量化策略,不被市場情緒左右。
「這三個信念,讓我在別人恐懼時,有勇氣繼續買進。」
賣出的時機:慢慢來
投資人最常問的,不只是「什麼時候買」,還有「什麼時候賣」。
書中建議了三種賣的情境:
- 支應重大財務需求(如買房、教育)。
- 擺脫過度集中或持續虧損的部位。
- 再平衡資產配置。
凱宇聽後補充:「買進要快,賣出要慢。因為大盤長期向上,留得越久,獲利越多。」
不是數字,而是人生
最後,Yellow語氣放緩:「投資不是為了累積漂亮數字,而是讓你的人生更自由。」
市場的波動,就像人生的起伏。沒有挫折的故事不好聽,而跌宕之後的重生,才讓人生更有厚度。

「投資市場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漲跌,而是與人性和解。」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人性才是最大的風險。」
- 「跌就是投資的入場券。」
- 「持續投入,比抓時機更重要。」
- 「經濟本善,長期會向上。」
- 「投資不是比誰最聰明,而是比誰的信念更穩。」
- 「買進要快,賣出要慢。」
- 「投資不是為了數字,而是為了人生自由。」
- 「市場波動,正是人生起伏的縮影。」